昨日談到當局與市場的溝通應加以改善,今日我們繼續這個話題。溝通這個話題,本周二時曾提及過,由於投資者的求知慾愈來愈大,不少上市公司都開始加強與分析員的溝通,以免發生誤會。這其實是建基於透明度上,但卻多了一點互動性,因為讓市場了解他們正在做甚麼,也必須同時令他們明白,溝通是最佳的方法。
調查報告中多次提及當局與市場溝通不足,是導致今次細價股事件的其中一個原因,這正正反映出溝通的重要性。既然當局定立的改革建議,為的是希望市場有更完善的發展,但為何總是害怕太早和市場討論改革的內容呢?可能言語上的誤會引致問題的產生,這又是溝通上的問題。
不過有一點在報告中提及的建議,我卻想同各位探討一下,就是三層規管架構的問題。三層規管架構其實已源用了14年,無可否認,這個架構過去對香港金融市場帶來不少貢獻,但由於港交所(388)在2000年上市時,角色已明顯有所改變,他們在為股東們爭取較大利益時,又要保持上市審批的獨立性,這明顯存在一定矛盾,的確有檢討的需要。或許有聲音會提出將上市審批權轉交證監會監管,但這可能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證監會的審查可能會因為較為嚴謹,拖慢了上市程序,這或會窒礙一些計劃來港上市的公司意欲。
故此,當局或可考慮將港交所的上市科獨立出來,成立一間公司進行此方面的工作,再而設立獨立的上市監管機構用以監察,一來可以避免港交所的角色尷尬問題,以免上市公司數目過多而影響質素;二來可以避免加重證監會的工作負擔,亦可令審批工作保持暢順,這種情況在外國頗為流行。但當然這個獨立機構必須有市場人士及投資者的代表在內,這除了增加投資者的參與性外,亦可迎合市場的未來發展路向及需要,這個初步建議,希望市場人士可以多加討論,亦希望當局可以加以考慮。
香港投資市場已發展得十分完善,但由於很多規條沿用已久,在時代巨輪不斷轉的時候,定期檢討是必須的。無論在今次的調查報告中或者是之前的改革諮詢文件裏,都反映出當局的積極態度,這實在值得加許。當然發生細價股事件實非市場所願,但這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檢討機會,令市場未來發展更完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業界能保持團結,相信香港金融業前景定會更璀璨。保持市場的氣氛良好,才能增加投資者參與的意欲,難關亦會容易過去。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