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金融風暴後,香港不能再如過往般依賴舊有的地產市道來支撐經濟發展,可惜的是,其他幾個經濟支柱已一一受到外來的競爭所動搖,本港至今仍未能找到另一個作為經濟發展火車頭的行業。從過去幾年不停拋出的數碼港、中藥港及矽港等構想來看,可見有人仍然看不到市場的問題所在,只是希望即時找到一個既能提供足夠就業職位,亦能帶來大量大筆外滙收入的行業,不過以上多個構想都因為同一問題而被拖垮,這就是本港的營商成本了。
過往港英政府年代,由於採用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結果在本地經營成本上漲下,大部份原依賴本地高技術勞工的行業紛紛北移,以往本港發展步伐較區內其他地方為快,服務業還可以佔有利位置,不過鄰近地區近年亦紛紛由勞工密集的工業轉型至服務性行業,令到本港服務性行業在區內所遇到的競爭加劇,在四面受敵下,本港進行經濟轉型的時間被迫拖長。
由始至終,筆者並不認為本港可以由過往的服務型經濟,即時轉型到高增值型經濟。首先,本港一向的教育制度過於僵化,勞工技術未能配合,另外,本港土地成本仍然較鄰近地區昂貴,很難吸引該類投資者,所以本港的土地成本若無法進一步下調,對任何在本港發展的工業都會是個障礙。因此,政府可重新考慮對現有行業提供援助的方法,試從經營者的角度去看,若果政府願意把原本計劃作藥石亂投的資金,作為對本地行業的發展補貼或提供支援,相信會是個解決長遠經濟問題的有效方法。
彭偉新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