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峰會的生態債務

地球峰會的生態債務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由於911周年,全世界的新聞媒體為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的人命損失,進行鋪天蓋地的報道。相比之下,在地球高峯會上爭取媒體關注,印度博柏爾生態大災難的受害者差不多完全給媒體忘掉。十八年前,位於印度博柏爾的美國聯合碳化農藥廠洩漏毒氣,三天內造成八千人死亡,現在還有差不多十萬人為程度不一的毒氣後遺症所折磨。聯合碳化支付了小量的賠償後,就撒手不管,難怪印度綠色和平指摘美國聯合碳化為環境恐怖主義,比恐怖主義對人類的禍害,有過之而無不及。
博柏爾生態大災難的受害者不但是申冤,也是為了讓全球吸取教訓。博柏爾的生態大災難暴露的不但是跨國企業責任的問題,還包括發達國對發展中國家,以至全球的生態債務問題。
正如大部份從事國際發展的非政府組織所料,地球峯會受到發達國和跨國企業利益壟斷。雖然會議發表了《約翰尼斯堡宣言》,與會一百八十九國重申將致力帶領世上最貧窮的二十億人口脫離貧窮,並努力維護和重建受損的地球環境,以利地球所有生物的可持續生存,可是,行動綱領內卻缺乏具體的目標、措施和時間表。

被責可恥交易
在全球性貧富懸殊的問題上,聲明雖承認富國與窮國間、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間存在巨大鴻溝,威脅全球的繁榮、安全與穩定,行動綱領也提出了在水、衞生、健康、農業方面的建議,援助發展中國家,然而與里約地球峯會相比,綱領沒有重申要求發達國實踐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點七資金作為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承諾。況且,那些計劃不具約束力,只是屬於發達國政府、跨國企業、國際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善意援助的夥伴計劃。而且,發達國的援助並非無條件,綱領要求發展中國家推動開放市場、取消出口補貼等具爭議性的自由貿易安排。
在能源和降低溫室效應方面,表面上那是美國和其他石油生產國等依賴石油和煤炭等礦物能源國家,與歐盟等要求發展再生能源國家之爭。最後,歐盟屈服,放棄在再生能源上設定要求和時間表,當然,歐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有助減低廢氣排放和降低地球溫室效應。可是,發展中國家和貧困人士是否支持再生能源取決於能否取得可負擔的能源技術,即是取決於歐盟等發達國是否願意廉價轉讓能源技術。
地球峯會的結果只反映了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自私和貪婪;發展中國家的懦弱、完全缺乏挑戰和改變現有政治、經濟和生態秩序的勇氣和態度。難怪不少關心國際發展的非政府組織都在責難地球峯會是可恥的交易,出賣人類前途的協議。
相反,有些非政府組織就在地球峯會期間,提出氣候公義的宣言。宣言提出生態債務的原則,責難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發,既製造過量的溫室氣體,又剝奪了全球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所以它們必須為全球的溫室效應和造成的傷害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