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莫被嚇倒 - 李怡

李怡專欄:莫被嚇倒 - 李怡

「九一一」周年帶給我們的最重要教訓與省思,就是當自由與安全發生矛盾時,人類應如何選擇。
鳥籠與獸籠中的動物是安全的,但沒有自由;鳥兒飛出鳥籠與動物走出獸籠是自由了,但在廣闊的天空與叢林中,卻常有被襲的危險,並不安全。
人類過去在安全與自由中找到平衡點。在憲法與國際法的規範之下,因多數國家的人享有各種自由,自由只有一條界線,就是不能以損害別人的自由來取得自己的自由。法治社會對於自由不受損害,提供了保障。
「九一一」恐怖主義襲擊打破了這個平衡點。守法的、愛好自由的、與人無爭的人們,安全也會受到突然侵犯。於是,美國和許多國家重新築起安全網。
出門旅行,尤其坐飛機,要受到嚴格的安全檢查。一些國家通過法律,授權情治單位擴大對人民私隱的窺探權力。美國政府也要求新聞單位要「愛國」,要求電視台不要播放拉登的談話錄影帶,以防他透過談話傳達指揮行動的訊號。人民的自由,包括新聞自由在內,受到了約束。有的國家是真的為了人民的安全,而有的國家則是藉口安全與反恐,趁機加強國家機器對人民自由的控制。
一項調查顯示,每三個美國人就有兩個自認,「九一一」使他們的生活方式改變;另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認為,美國已永遠無法恢復正常。

美國總統布殊在「九一一」後,高舉反恐的大纛,要掃除全球恐怖分子的基地與活動。他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又宣布伊拉克、北韓等國為「邪惡軸心」,近日更不顧許多國家的反對,銳意要進攻伊拉克。他要杜絕恐怖分子對美國與世界的威脅,自然不無道理,但也帶來全世界的不安。
安全受到威脅,為保安全而進行的反恐戰爭,以及因安全而對人民自由的限制,改變了美國與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但這種改變會「永遠無法恢復正常」嗎?
若安全與自由發生了矛盾,我們應如何選擇?曾經因為寫了小說《魔鬼詩篇》而被伊朗宗教領袖霍米尼下追殺令的英國作家魯什迪(SalmanRushdie)在去年「九一一」後寫了一篇文章,他說:「在安全與自由的矛盾之間,我們必須永遠站在自由這邊,錯了也在所不惜。」「如何能擊敗恐怖主義?不要被嚇倒,不要被恐懼主宰你的人生,即使你害怕。」魯什迪因自由創作而被追殺,他完全有資格說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