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十一日,身在上海公幹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約了訪問他的大批記者,晚上在黃浦江邊一間酒吧喝一杯。他剛要離開酒店時知道紐約出事,倉忙間選擇到酒吧跟記者打聲招呼,然後趕返酒店,透過電話與香港的財金機構要員開會。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對「九一一」的感受比梁錦松更貼身。曾蔭權當時正在訪問美國,「九一一」搞亂了航空交通,令曾要在美國滯留一陣才回到香港。
「九一一」當日已教曉兩位司長,危機隨時大駕「空」臨,超乎想像,觸目驚心。建立危機意識的重要性,實毋庸置疑。
但當「九一一」一周年遇着馬時亨事件,大家不禁問,政府究竟學到甚麼?突然明白,為甚麼紐約能,香港不能。
「九一一」最叫人驚嚇的一幕,當然是飛機一架接一架撞向世貿大廈的一幕;但同樣令人心情激盪的一幕,是紐約客如何同仇敵愾、通力合作地救災,然後重建整個城市。有官員私下比較紐約客和香港人的素質,尤其是公民意識,大為慨歎。
但政府處理馬時亨事件的態度正好說明:面對一個不肯承擔責任的政府,又叫人如何建立公民意識?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