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及社會學教授ToddGitlin是美國反戰運動的老將,六十年代越戰引發的反戰狂飆,孕育了他們那一代的「美國良心」。
九一一事件周年來到了,他說支持九一一後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但反對布殊攻打伊拉克的行動。
九一一恐怖襲擊發生後,紐約市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掛上國旗。Gitlin卻在早時一篇文章形容,家住紐約的反戰圈子,單就懸掛國旗的問題已有不同的反應──有反戰老將反對自己的女兒掛國旗,他自己則和妻子在九一一後幾天,在格林威治村家中的露台,掛出一面美國國旗。
他說,那是身為一個受傷國家的一分子的象徵,表達與死難者的團結,以及對救援人員工作的感動。今天他家中的露台已沒有了國旗,但他仍然認為,美國攻打塔利班整體而言是正確的決定。他說:「這不但是自衞,推翻塔利班,對阿富汗人也是好事。」但他也批評,「布殊政府的唯一語言是軍事行動」。
像美國要將反恐戰線拉開至伊拉克,Gitlin認為華府攻伊理據難以令人信服。他又質疑推翻侯賽因能否為伊拉克帶來民主,因為布殊政府「為的是石油,對民主根本不關心」,像不關心貧富懸殊、環境等問題一樣。
去年九月十一日早上,Gitlin正準備上學主持開學後第一堂「新聞道德」課,之後大樓倒塌的消息不斷傳來,他和學生哀傷下課了。之後幾個月,Gitlin從他家中仍可看到世貿那方不斷冒出的煙,嗅到傳來的氣味。
他說,跟很多人一樣,九一一事件令他和家人不再預期「明天就像今天一樣」,而是每日都更寶貴、更有挑戰性。
九一一周年日,他沒想過會如何度過,他說:「我不會感受傳媒告訴我那天應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