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鍥而不舍

重要的是鍥而不舍

周八駿

不久前,上海市長陳良宇在上海市金融工作會議上披露,上海將用三年時間實現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階段性目標,即到二○○五年,基本確立金融在上海經濟發展和城市運行中的核心作用,金融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力爭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基本確立國內外金融機構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外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基本確立國內體系完善、輻射力強的金融市場中心的功能,成為資金營運中心和資金調度中心;基本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金融環境,全面實現金融市場的有序運行和依法監管。在此基礎上,以十至二十年時間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這使我想起早在上一世紀九十年代中,當時的上海市政府便計劃以十五年時間,到二○一○年將上海建設成主要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那一雄心勃勃的藍圖雖然由於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因素未能付諸實現,但是,換了幾屆的上海市政府沒有放棄前任的理想,如今,在新世紀新形勢下重新做了規劃。

上海市的努力
到二○一五或二○二五年上海能否如願以償地躋身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列,固然存在不確定因素。(也因此,上海市政府將實現目標的期限定為十至二十年)但是,與上一世紀後期比,如今上海的條件是優越得多了。
首先,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再明顯地向上海成為主要金融中心的目標傾斜。如:規定首批被允許有限制地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必須先在浦東設立分支機構;將上海外滙交易中心轉變為內地銀行間市場的主體;停止A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而集中於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批被允許經營內地居民外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是浦東開設分行的花旗銀行、滙豐銀行和東亞銀行等。其次,上海本身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水平、對外經貿交往的規模等等,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世界上眾多一流跨國公司、跨國金融機構已經立足浦東或上海的其他開發區,甚至選擇上海成為他們在亞太地區的總部所在地。目前,可以確切預見的主要一個障礙是人民幣還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未來十年內這一障礙應可排除。
上海的崛起的確對香港構成一定的競爭壓力,香港應該有緊迫感。然而,更重要的是,香港應該從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人民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獲取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