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想拍一部好電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裏面固然有電影人本身素質的原因,當然也有政治、經濟的原因。姜文在大陸影壇一直都是一個處在風口浪尖的人物,有人說,這跟他「太優秀」有很大的關係。而他的「優秀」,主要便表現在做事、說話都大刀闊斧,從不小打小鬧。
姜文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話劇。姜文第一次觸電,是從1985年主演電影《末代皇后》開始的。但使姜文真正名聲大噪的,是1986年他主演了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之後。在這部和劉曉慶合作的電影中,姜文技驚四座,將一個備受摧殘依然不乏幽默的老右派形象演得出神入化,也使這部電影成了大陸影壇八十年代屈指可數的佳片之一。1987年,在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紅高粱》中,姜文的演藝生涯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此片一舉奪得柏林金熊獎,姜文也隨之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影星。
在八十年代,中國彷彿一下子從閉關鎖國走向另一個極端。電影也好,其他領域也好,外國人的承認,似乎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姜文後來在電影上所取得的成功,也無不與此有微妙的關係。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在國際上獲得無數獎項,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榜首、「96年度全世界令人讚絕的、至今渴望觀看的七部影片」之一。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姜文後來差點被「封殺」,也因為他太看重外國的評價,作品《鬼子來了》尚未通過「有關方面」的審查,便送往康城參賽,結果觸了大忌。
可見,大刀並不是可以隨意亂掄的,沒經同意,即使「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