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歐元紙幣和硬幣於年初開始在各國流通後,歐元區部份成員國消費者抱怨物價有持續上揚傾向,部份更批評奸商乘機「博懵」提高價格,簡直當消費者是無知(不知兌換率為何)的一群而惹來鼓譟;有消費者更指摘當地政府滿口謊言,聲稱歐幣面世後,物價水平會隨之而滑落,是不經大腦、不負責任之說。
根據歐洲消費者組織(ECO)的調查,某些地區現時物價與歐幣流通前比較,顯示在德國乾洗衣物價錢急升48%,在希臘飲一杯咖啡比前貴了45%,在意大利從領料機購買的飲品平均上升15%,在荷蘭報攤出售的商品幾乎貴了1歐元,以上事件經常在當地報章中看到,無怪乎市民感覺通脹正在惡化中。
通常消費者會從本身角度或感受提出意見,報憂不報喜乃屬慣常之事,然事實是否如此?據另外一項調查報告反映,德國銀行服務費用大減,希臘零售價格穩定,意大利超市商品售價僅升0.5%而已,芬蘭一些服裝及日用品售價更是滑落9%至10%不等。不同地區、不同商品、不同服務性質出現價格差異,根本平常不過,不滿歸不滿,決策者只有從宏觀方面來衡量,事實上歐元通脹率近期上落範圍甚窄,未見有惡化迹象。
問題是歐洲過去半年,內部需求及消費疲弱,消費者心理障礙是重要因素。儘管官方通脹率數字溫和,但有部份地區人民(無論是甚麼原因)感覺要「捱貴嘢」,遂要求加薪之餘並減少開支,有些則覺得實際收入(減去通脹)下降而改變消費行為,部份認為實際利率下降而須增加儲蓄,形成消費疲弱,假若出口因歐元上升而倒退,歐洲經濟不難停頓甚或出現負增長。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