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為了推動市民互助及社區團結而設立,政府的三億元「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已開始接受申請。政府解釋此基金不是用來資助一些旅行、晚宴等短期活動,因為這樣對社區長遠發展,未必能發揮最大效益。反而一些由「社區自發、從下而上」,推動社區居民參與、彼此關心、互相幫助的持續項目,基金撥款便可發揮一個種子基金(seedmoney)的角色。換句話說,項目長遠來說要自負盈虧,但撥款可以為項目奠下最初基礎。
香港近年多了一個名詞叫「第三部門」,即除政府、市場外的民間自發空間,這是一個由英國新左派傳來的概念,認為可以透過非政府組織(NGO)及社區鄰里互助,來紓緩種種社會問題,加強社會凝聚力。中央政策組過去一、兩年,便曾就第三部門這個理念,搞過研究報告及幾次大型研討會。
同一個理念,後來引入特首二千年的施政報告中,到了○一年,更發展成前述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這具體構思。
政府在以往「水浸庫房、水頭充足」時,遇上任何社會問題,諸如失業、家庭糾紛、青少年問題等,都可以透過增加社會福利開支,請多些社工幫忙解決。但到了今天,政府年年赤字,財政緊絀,便只能另闢蹊徑了。
撇開學術上的艱澀名詞及理論,我們也可以用較顯淺的現實例子來加以說明。勞資關係協進會的二手物品專賣店;以及最近經傳媒廣泛報道,灣仔聖雅各福群會的「時分卷」社區鄰里互助計劃,都是很好的例子。
以勞協為例,它發動深水埗區內居民,回收二手物資,再作轉售用途,近日便舉辦了三次「二手物品嘉年華」,每次都有千多名街坊到場購物,場面熱鬧。筆者便把自己看罷了的VCD,以及每次聯歡會、飲宴抽獎抽到,又或者申請信用卡獲贈的禮品,例如咖啡機、攪拌機等,自己不合用,丟了可惜的電器捐給勞協。勞協正準備把概念進一步發揚光大,在區內青山道開設二手物品專賣店。
以這種二手店為例,不但環保又省錢,市民在店內購買貨物所付出的金錢,部份可以用來聘請失業街坊,提供就業機會。當然這對於解決失業問題,可說是杯水車薪,但很多公公婆婆,以往購買日常生活非必要的消費品,都是一種奢侈,但現時只花十元八塊,便可買到衣服、電風扇、焗爐、水杯水壺等,真正改善生活。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種計劃,可以發揚社區互助精神,增加街坊間的接觸及溝通,擴闊彼此的人際關係網絡,加強社區的凝聚力,這是政府用多些錢請多些社工,也不能代替的功能。長遠來說,一個有凝聚力的社區,可以有助減少市民的疏離感,以及因而引發的社會問題。這比起單教人唱幾句「獅子山下」,無疑實際得多。
很少為特區政府「賣廣告」,但委實覺得前述是個不錯的構思。希望政府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不會淪為繁複的官僚文牘,而能真的幫到像勞協的二手店,和聖雅各福群會「時分卷」等計劃,為基層做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