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智慧:開放競爭未必盡是好

投資智慧:開放競爭未必盡是好

麥萃才博士抱恙,暫由筆者代為執筆幾天,在此祝Billy麥早日康復。
香港過往的幾條經濟支柱中,金融及電訊業之所以能夠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命脈,除了有賴港人的靈活多變及勤奮的拼搏精神外,其實得到本地政府保護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每當聽到「受政府保護」這幾個字,相信大部份人都會想到行業受到壟斷,又或者企業賺取不合理的回報等。這些負面的字眼之所以與受政府保護畫上等號,相信與以往海外出現官商勾結、政府販賣專營權來牟取暴利等不無關係,致有壟斷及專營權等名詞。香港在90年代中期後,政府一直銳意把市場進一步開放,希望從競爭過程中使商品及服務的價格下降,令使用者得到更多選擇。
根據經濟學說,在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模式中,所有產品的價格,應該是以市場供求力量來決定,企業的盈利水平則是根據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而定。因此,企業為了要賺取盈利,便會誘發作出額外投資以改善競爭能力,但假如企業發現這種產品即使增加投資亦未能達到理想效果、或甚至會為企業帶來虧損的話,企業便有可能會把該產品停產。
理論上,競爭可以令社會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但實際上未必完全行得通,相反,有時所帶來的問題往往會較好處為多,尤其是部份對社會民生影響很大的行業,開放競爭未必是好事,這類型的企業筆者認為更需要支持及保護。
(小啓:作者麥萃才抱恙,本欄暫由彭偉新執筆)
彭偉新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