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民粹民主 - 李怡

李怡專欄:民粹民主 - 李怡

台灣在今年年底要進行台北、高雄兩個直轄市的改選,民進黨推出李應元來挑戰現任市長、國民黨籍的馬英九。上星期陳水扁為李應元拉票時說:「李應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用台灣腳走台灣路,沒有香港腳,不會走香港路。」他的這段話,自然是影射在香港出生的馬英九,說他會走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路。
不過,阿扁所說的「香港腳」,實際上是一種腳氣病的專有名詞。據台大醫院的醫生陳衍良表示,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患香港腳,而其中以軍人感染率最高。
照阿扁的說法,豈不是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要走「香港路」?而軍人中不止三分一人要走「香港路」恐怕更會令台灣腳的阿扁感到恐慌。
台灣的網民中,有人指阿扁這番話,是隱含着「族群意識」,以出生地的「身份來決定這人是否愛台灣」。
族群問題,也就是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問題,在台灣日常的生活中,幾乎完全不存在。可是到了選舉時候,民進黨,特別是李登輝的台聯黨,以及主張台獨的建國黨,就會打族群牌,來鼓吹只有在台灣出生的本省人才愛台灣,並用這種族群意識、族群情緒來贏取選票。
由於台灣的民主,帶有這種煽動族群意識的特點,因此著名的政治學教授林毓生和社會學教授許倬雲,都認為台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民粹主義的民主,或稱為「民粹民主」。
民粹主義(Populism)是十九世紀中期俄國產生的一種政治思潮,這種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出「到民間去」的口號,主張煽起群眾的情緒,而他們就是在廣泛的群眾支持下的「人民的精粹」。民粹主義者利用群眾的衝動,自命按照多數群眾的意向辦事,而無視民主的內涵除了多數決之外,還要在黨政體制之下尊重少數。
林毓生教授認為真正的民主,應是「憲政民主」。憲政民主的功能,按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Poper1902-1994)的說法,是指「憲法提供一種機制,讓全民得以經由定期的選舉,而不必經由流血革命來替換掌權。」波柏認為,民主絕非「多數的統治」或「人民的統治」,民主必須以維護憲法中的機制及人民的自由為前提。訴諸多數、訴諸族群意識絕不是民主。
上月底,國民黨十六大二中全今通過將聯合親民黨,以「連宋配」作為二○○四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連戰提出「民粹害台,台獨亡台」的口號,指出陳水扁所提的「一邊一國」與公投急迫論,以及台聯黨所提出來的台灣正名、變更國號等作為,都是民粹主義、傷害憲法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