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能讓仙股風波蒙混過關 - 盧峯

蘋論:不能讓仙股風波蒙混過關 - 盧峯

不久前,著名的《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猛烈批評財長奧尼爾不慎言,令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例如在七月底,當南美各國面對金融危險時,奧尼爾卻火上加油的指巴西政府可能把外國的援助及貸款轉到瑞士銀行的戶口,結果令巴西貨幣一日之間暴跌百分之五,更迫使白宮發言人急忙召開記者會澄清有關言論。《華盛頓郵報》認為,奧尼爾一再失言已大大損折他的公信力及聲譽,他的發言不僅無法穩住市場的情緒,反而引發更大的波動,因此質疑奧尼爾應否繼續擔任財長的職務。

須安撫投資情緒
是的,任何發達經濟體系的財金官員除了做好份內的工作、除了做好財金決策及管理外;同樣重要的是,如何跟金融市場溝通、如何跟公眾溝通、如何安撫市場的情緒。而要評價一位財金官員的表現,包括他在個別事件上的表現時,他的實際參與、實際工作固然重要;但他的發言、他如何向公眾交代及解釋事件也是不能忽視的。
為甚麼財金官員的公開發言、為甚麼財金官員跟金融市場、跟公眾的溝通能力如此重要呢?
因為他們的片言隻語,甚或只是一時的失言都會被金融市場及投資者視為重要的訊號,直接影響公眾及投資者的投資決定、直接導致大量財富的轉移或消減。
而當出現金融動盪甚至恐慌時,財金官員更需要扮演安撫市場、安撫公眾的角色,以免市場一時的動盪恐慌演變成市場崩潰。
但若果財金官員一再失言,甚至予人一種卸責推託的感覺,那他怎麼還能發揮作為市場「定心丸」的角色,安撫公眾及投資者的情緒呢?

勿變為一場鬧劇
今天,負責調查細價股風波的二人小組將會向財政司司長提交報告,我們不知道小組對事件如何處理或有何結論,也不知道是否有官員或公職人員要對事件負責,但我們認為公眾在審閱及評價報告時應緊記財金官員的責任不僅僅在於如何參與決策、也不僅在於政策是否由他主導推出,他的職責還在於了解市場情緒、減低市場震盪;還在於能否及時向公眾清楚交代事件、穩住市場及公眾的信心。
只有從這兩方面一併考慮,才能真正處理好事件的責任問題,才能避免讓細價股風波變成不了了之,無人負責的鬧劇。
﹙圖﹚財金官員的責任不但參與決策,還要穩定市場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