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一本台灣雜誌,談及台灣人才(財)外流嚴重,人才跟着生意,往有業務前景的地方跑──自然是往大陸尋金,令上海好像有一個小台北。
有高消費能力的一等人才,放棄了在台北消費,轉到上海燃燒人民幣,這批「反攻大陸」的資本家和商人,已用另一種形式圓了蔣介石的夢。而這批人當中,不少就是來自所謂「竹科」(台灣新竹科學園)的科技人才。
其實,香港還不是一樣嗎?失業的失業,從事內地有發展前景行業的人才,亦紛紛往北跑,香港也會出現人才真空。不少有管理大型資訊科技項目的從業員,在港找不到工作,便轉移到大陸發展,早已成風。
當然,冷靜來看,這也不算是甚麼。我們上一代,同樣是帶着技術帶着資金跑到香港;台灣在70年代開始的科技發展,也是由一群美國留學回來的人才牽頭帶引。
人才和資金往有業務前景的地方跑,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邏輯,玩得這場遊戲,贏得起的同時亦要輸得起。
香港應往何處走?我們該怎樣定位?這正是高官不斷工作尋找的答案。可惜,暫時仍未見到政府的對策,除了托托地產市道,搞搞公務員花樣研討會,還仍然未見些甚麼。
既然我們的高官每天不斷地努力(包括社交食飯),筆者也不敢說三道四。不過,筆者深信,如果香港有機會再起飛,動力絕非來自那些大企業、大財閥,而是在香港工作多年,擁有豐富營商經驗的一群知識人才。
因為,在全球一體化和無貿易障礙下,未來的經濟動力,是來自知識型的經濟營運,資訊科技正是其中一項未來的經濟動力。
既然政府高官每天在想搞甚麼工業、搞甚麼基建,還搞一些優惠政策給現行的資本家,何不將補貼(優惠即是補貼)投資在這批知識人才身上,讓這批人決定甚麼才是最佳的行業、最佳的營運模式──因為這批人做生意,一定比政府高官有效率。
過往,很多人說,香港要學曼克頓;最近有人說,香港要學瑞士;我說香港可以學愛爾蘭─靠一眾科技人才,帶動軟件業出口的發展,成為一時佳話。
如何滙集香港的知識人才,有效地協助他?她們把經驗和知識,轉化成為商業機會;政府又如何提供協助,讓他?她們專注於知識經濟運作,並將之引領到需要服務的客戶上。
這是一個大課題,有機會再談。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