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至目前為止從盟友方面收到的訊息均反對攻伊,但總統喬治布殊仍一意孤行,並將於本周向聯合國(UN)安理會演說和游說各常任理事國支持這次軍事行動。
無論目的是為國家安全,或轉移矛盾,甚或為連任鋪路,拔去侯賽因這口眼中釘,看來乃布殊任內之心頭願。
然而攻打伊拉克是否正確,單從有限的表面資料,人們根本無從亦不應妄下判斷。不過作為投資者,假若英美聯手攻伊,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卻是應該關注的問題。
中東戰火若爆發,肯定刺激油價飆升,經驗告訴我們,每次油價急升,最終會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70年代如此,90年代初亦如是。
侯賽因吸收上次被美國先進武器痛擊的經驗,早已有心理準備和部署,美國如果攻伊不能速戰速決,或可能陷入如越戰般的慘痛教訓──拖得愈長、陷得愈深。況且單方面要承擔昂貴且龐大的軍費,目前脆弱的經濟環境和「雙赤」(貿赤和財赤)重現的情況下,不難重蹈70年代「滯脹」之覆轍。戰爭增加投資風險、油價飆升使通脹惡化,實際收入下降;不明朗的前景減低公司盈利能力和削弱消費信心,國家安全支出令政府財赤擴大,美國將帶領全球經濟重陷衰退。
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和歐洲經濟不是疲莫能興,便是急劇倒退,與90年代初老布殊攻伊相比,當時還可以(經濟)頂住半邊天時勢有別,戰事一旦爆發,世界經濟難免受嚴重衝擊,金融市場必呈現混亂,股市將會首當其衝,債券甚或黃金將成為資金避難所;至於滙市,哪種貨幣會受惠,似乎澳元、紐元及瑞郎較為安全。變數當前,投資者不可掉以輕心。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