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荔枝吃過,但好的番荔枝卻很難遇得上。不是熟爛鬆散,便是硬澀得像惡性腫瘤,無法柔軟。奇怪。
為甚麼要借用荔枝的名字?荔枝臉皮上有小瘤狀,但番荔枝比它誇張而激突,說是美洲熱帶地方或西印度諸島引入,所以曰「番」。洋人因其甜度高,稱之「糖蘋果」,無稽。反而台灣改名「釋迦」,或「佛頭果」,是神來之筆。它外形是眾多鱗片狀果皮裹着圓錐甜果,看上去活脫脫是釋迦牟尼佛的尊頭。每吃便似(不敬地)把佛頭一顆顆佛球剝落。味道很特別,清甜得來帶點幽香,而且吐掉一大顆核,才吃到丁點晶瑩果肉,十分珍貴。而且成熟得剛剛好的不易買到。有熟透了,大力一揑便崩潰,且頂部有小蟲。雖然世上所有的蟲都相當勢利,果菜不甜還報以白眼,不肯光顧。但吃水果吃到蟲,怎會快樂?總覺這是二手貨。
至於誓死不成熟的釋迦,因商販催熟不當,未軟未熟便冷藏運輸,它會轉為褐色、硬化、難吃。行內稱之「啞果」。我則覺表現得頗有性格,亦帶點「禪意」。你對不起它,得「自食其果」。它一言不發,用身體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