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過,一國兩制要成功,兩個地方的人民一定不能自由往還,一定是各有各的特色,於是幣值不同、法制不同、政府管治也是各有各做,否則談不上兩制。一國兩制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在西藏試行,結果是徹底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西藏與大陸的邊界太長,出入亦全無限制。
說遠了,其實筆者從來不信一國之內有真的兩制。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各方面的融合快速,已是不爭之論,亦所以筆者對合和集團胡應湘所倡議的伶仃洋大橋構思,不像從前的抗拒。香港畢竟比珠海及澳門繁榮進步,大橋建成之後,會帶旺兩地的經濟,亦會帶旺香港自己,這些鋼條使三地猶如香港與深圳,珠海、澳門與深圳,會是未來港人尋找工作,及退休定居的地方。
但最眼前的利益,是這條一百五十億元的大橋,是一項龐大的基建,在建橋的工程必須為港人創造就業為前提之下,建橋雖然投資額鉅大,但一如當年建造機場一樣,可以帶旺香港七八年,符合經濟學中的原則,就是不景氣時,政府應帶頭大搞基建,成本效益高之餘,亦會刺激經濟,創造就業,令經濟重上上升軌。
不單建橋,只要能創造職位,其他基建亦應大手建造,否則政府坐擁儲備都無所事事,只會令儲備日漸「陰乾」。梁錦松上台已超過一年,經濟日差他全無辦法,只會提議「婆仔式」的本土經濟,全無建樹,完全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