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機會重看二三十年前張徹一些陽剛武打片,除了看到王羽、姜大衞、狄龍等很青春的樣子,還有趣地發現,被這些大俠刀斬劍劈、拳打腳踢的很多無名小卒中,不少後來也成名,做了影視上的英雄好漢。
那天跑到清水灣邵氏舊影城,觀看張徹名作《報仇》,就見到很年輕的王鐘、王青,在片中被姜大衞打到飛起,很慘痛。更妙是陳觀泰和袁和平,也只是做跟班打手,被姜大衞輕易殺死,而且死了不止一次!
為甚麼在一部片中死完可以再死呢?因為觀眾多半不會注意卒仔武師,當年武打片死得人多,他們死了不必收工,還可再開工受死。陳觀泰在《報仇》至少死而復生了一次,袁和平就起碼死了三次,很有紀念性。
後來陳觀泰成為武打紅星,現已半退休。袁和平做了武指和導演,拍《蛇形刁手》和《醉拳》使成龍大紅。近年袁和平又翻生,更揚威國際,《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和《臥虎藏龍》的武術設計,令世界觀眾驚歎。
袁和平自小做片場武師,到底在銀幕上死過多少次呢?可能幾百次。其實張徹片的大俠主角也幾乎片片必死,盤腸血戰,壯烈死亡。但當年香港青春熱血,不斷勇戰死亡,又不斷重新做人,奮勇地再戰江湖,那是生命力特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