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淡靜,多家公司大股東的增持活動頓時成為市場焦點。如長實集團(001)主席李嘉誠上月底斥資1.14億元增持200萬股長實;郭氏兄弟於7月底至8月中合共增持107.6萬股新鴻基地產(016)。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是他們增持的消息公布後,股價都曾一度呈現升勢。究竟大股東的一舉一動,對投資者有否啟示作用? 記者:尹彥超
李嘉誠今次增持長實,其實早於長實公布本年度中期業績後第二日(即8月23日)開始,連續5個交易日進行。李氏增持期間其實愈買愈跌,但當消息於9月2日公布後,長實股價隨即連升兩日。
翻查資料,李嘉誠同樣在去年8月23日公布中期業績後翌日也開始增持長實,不過規模較小,連續7個交易日,只增持52萬股;當8月28日該消息曝光後,長實股價升至當時75元高位,但之後拾級而下,李嘉誠再在9月7日及13日增持22萬股,但由於發生911事件,始終難敵大市跌勢。
至於郭氏兄弟較早前不足1個月內7度增持新地,當時新地股價現跌勢,其增持行動一度對股價有支持作用,企穩在53元水平以上,但踏入9月已跌破50元。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指出,以往大股東增持對公司股價的刺激作用較明顯,但近年已逐漸失去指導作用,影響力很短暫,因為大部份大股東都過早買入,「可能他們掌握了一些訊息,以為必然令股價飆升,但忽略時間因素。」另外,他相信有些大股東可能為了避嫌,不想予人一買即升的印象,故此增持其實不代表有關股份有即時利好訊息。
不過他強調,大股東出貨值得留意。「如年多前科網股爆破,聯想(992)及方正(418)等公司董事紛紛出貨,小投資者便要小心。」
譚紹興又表示,李嘉誠的增持未必與看好股價有直接關係,因為2000年中長實以發新股方式向李氏購入新加坡物業,令李氏所持長實股權增至超過當時的全面收購觸發點35%,現時他可以每年增購2%股權,此舉可鞏固其大股東地位,避免長實受狙擊,故李氏增持只是為了盡用其2%自由增購率。
除了這些因素外,翻查資料,近期部份公司董事大手增持,則另有原因,如過去1個月松日通訊(283)的主要成交,是主席潘蘇通增持,但其實只是由於該公司前身英皇科技賣盤,潘氏提出全面收購。
另外,中華汽車(026)董事FritzHelmreich增持,則是為了抗衡禹銘投資(666)的1仙收購。
減持行動方面,近期兩個大手減持個案亦各有因由,辰達永安(1189)的主要股東陳氏兄弟由於被入稟追債,被迫辭去執行董事職務,故減持可以理解;耀生行(290)主席賴細生減持,相信與該公司因涉及股權集中而遭證監會調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