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兩星期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提起中秋節應節食品,相信大家必然會即時想起月餅,月餅有食不完的種類,不同地方都有其獨特風味。有關月餅的由來大家可能只知與劉伯溫有關,其實當中另有兩個傳說,而有關月餅的演變食法、何時而起?就等小記逐一為大家揭曉啦!
記者:陳冰麗 攝影:周旭文
示範:美麗華集團翠亨邨點心部梁全輝師傅
地址:尖沙嘴彌敦道132-134號美麗華商場地下
電話:23762882
據史書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餅正是月餅的「始祖」。到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再引進芝麻、合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新口味,「胡餅」就是當時以合桃仁為餡的圓形餅。
明代開始,月餅出現有圖案,當時有巧手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百姓青睞的中秋佳品。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升,品種也不斷增加,月餅不但用作拜祭供品,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贈親友。
其後月餅愈來愈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已出現了酥皮,及類似雪糕兼加有水果做餡的月餅。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多,風味也因地而異。當中包括有我們較為熟悉的潮式、蘇式、廣式等月餅。皮亦分有酥皮、麵粉皮、冰皮等。以下介紹的為較傳統一類的月餅。
古時之月餅,叫法甚多,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當時的餅是中秋用作祭拜月神的供品,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
至於月餅一詞之由來,有以下幾個版本。
傳說一,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另一美麗傳說,相傳七仙女給董永留下一個兒子,一年舊曆八月十五日,這兒子因被取笑沒媽媽而大哭,驚動天神吳剛,吳剛便接他回天宮。七仙女見了兒子悲喜交集,更親手用合桃仁、花生米做餡,以圓月的樣子做餅給兒子吃。兩母子其後不能相見,兒子長大後做了官,憑記憶叫各州縣的百姓在八月十五日仿做這種餅以示對親人的懷念。因為餅像明月,便叫月餅。
最後一個較為人熟悉的傳聞,是劉伯溫利用月餅內藏紙條以傳遞情報,約定在中秋之夜,推翻元朝,結果成功,月餅就順理成章成為中秋應節食品。
貢棗本身是一種健康食品,生津止渴,以貢棗茸為餡的月餅,食味清新,而且少一點肥膩及甜漏漏,食多件都不太膩,加入松子拌勻,令口感更佳,是另類健康之選,糖尿病患者尤啱食。
麵粉半斤
生油2両
糖漿半磅
食用鹼水2分
貢棗茸4斤
松子仁適量
鹹蛋黃40個
圖中呢種食品就是貢棗,又叫南棗,棗身比紅棗或蜜棗為長,一般做成乾品於藥材舖有售。以貢棗做成的茸,則要於大型上海南貨舖至容易搵到。
貢棗有補中益氣及生津止渴功效,常食更有壯胃氣、健脾腎等作用,是一款健康而又延年益壽的佳品。
1.先將糖漿、食用鹼水及油放一碗內拌勻,然後逐少加入麵粉混合攪拌成為不黏手、不黏器皿、軟滑適中粉糰。
2.將粉糰搓成長條形,再平分二十小份。
3.將小粉糰粒壓成薄片。貢棗茸與松子仁混和,取適量包入兩隻鹹蛋黃作為餡。
4.取一薄皮包入貢棗茸餡料,揑實封口,放入已撒上糕粉的餅模中按平,然後將模的左右邊一敲,再反轉一敲,將餅敲落手中即可,放入預熱焗爐以攝氏250度左右焗約30分鐘左右,再在月餅面搽上適量蛋漿,收慢火續焗至表皮呈金黃色即可。
所謂少食多滋味,精裝迷你Size月餅就最適合女士,而且因為細細件,可以試更多不同的口味。奶黃月餅,外皮微微帶脆,而內裏的奶黃餡則軟腍腍兼帶濃郁蛋香味,與食奶黃包稍有分別,月餅當然較香口。
粟粉6両
澄麵粉2両
吉士粉12両
雞蛋6隻
鮮奶1斤
砂糖1斤
牛油12両
椰汁2罐
水2斤
1.餡料做法,先將水混合牛油煮溶,然後再加入糖煮至溶。
2.鮮奶連同吉士粉、椰汁拌勻,加入牛油內以慢火煮成糊漿,再徐徐拌入拂勻之蛋漿撈勻,邊煮邊攪拌直至粉漿變稠熟透,攤凍即成為金黃奶黃餡,平均分為20等份(皮做法可參照以上做法)。
3.取一月餅皮,放入一份奶黃,再放入一隻蛋黃,揑緊封口,放入細餅模內按平,取出即可放焗爐以攝氏250度左右焗約25-30分鐘左右,同樣喺月餅面搽上適量蛋漿,收慢火續焗5分鐘左右即可。
1.月餅為高油、高糖份的食物,對於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者尤要適可而止。
2.月餅比較膩及滯胃,所以在吃月餅時不宜再配含糖份高的汽水、可樂或果汁,最好是喝茶或配合高纖維水果同食。
一般麵粉皮或酥皮月餅未切開的話,都可放於常溫下可保存,但若果切開了的月餅不立即食用,最好存放於雪櫃內。而冰皮月餅則無論未切或切開都應放於雪櫃內貯存,當然盡早吃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