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的優勢在於已建立品牌知名度,就像提到「老婆餅」,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恆香」,但面對經濟疲弱、本地市場局限,即使是老字號都要開拓其他市場,恆香透過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TDC)的海外宣傳活動,既作宣傳,亦為日後擴展海外華人市場鋪路。 記者:劉碧思
恆香老餅家高級經理張卓豐不諱言,經濟不好,貨品價格的確有下調,但由於廠房租金及材料等均有下跌,令成本降低,變相亦提供了減價空間。另外,恆香已開始拓展海外市場。恆香第三代接班人、市場副經理鄭淑怡說:「當年有一些股東移民英國,所以順道將恆香引進當地市場,美、加、澳洲等地亦如是。」
雖然外國市場一早已開展,但礙於恆香的招牌產品──老婆餅要新鮮出爐才可保質量,所以運往海外市場的,只有蛋卷等可以保存較長時間的餅食,但為了拓展市場,恆香不惜派製餅師傅遠赴海外。
鄭淑怡說,應貿發局邀請,每年都會派師傅到內地及新加坡,一方面是推廣香港,同時亦「擦亮」恆香這個老字號。
由於成本高,以這種方式拓展海外市場始終非長遠之策。張卓豐表示,現正構思以特許經營方式,進攻內地市場,原因是「外國市場好似英國、美國、澳洲,始終密度唔高。」
積極向外拓展之餘,鄭淑怡說香港仍是公司的「主打」市場,佔恆香的整體營業額70%。她正構思推出中式曲奇及其他以健康作招徠的中式餅食,務求以新形象吸引年輕顧客。
恆香老餅家前身是恆香酒家,於1920年在元朗大馬路開業,亦即現時總店所在。恆香共有4個創辦人,包括鄭氏、鍾氏、蔡氏及屈氏家族,其後鍾氏及屈氏相繼移民,現由鄭氏及蔡氏新一代接班。
在華人社會,每提起「老婆餅」總會想起恆香。鄭淑怡說,老婆餅並非恆香所創,但由於恆香酒家當年經常高朋滿座,為免得失顧客,當客人輪候入座時,恆香便以老婆餅招呼,想不到大受歡迎,所以建立恆香老餅家。
其後,由於酒家生意不及餅家,索性轉型製餅。恆香最高紀錄是一日內賣出8000個老婆餅,而假日的最高紀錄更達3萬個。
一年容易又中秋,據業界人士估計,本港每年的月餅銷售量約500萬盒,若以折實價平均每盒100元計算,整個市場規模達5億元,難怪無論對西式餅店抑或中式餅家而言,月餅市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據悉,現時美心、榮華、恆香、奇華等4至5家餅家及餅店,已瓜分了六成月餅市場,其他二、三線餅店競爭之激烈可以想像。
月餅銷售亦是恆香一個主要收入來源,張卓豐說,除了本地市場,尚有很大部份是銷往海外的月餅,所以通常中秋節前3個月是出售月餅的旺季,而這3個月單是賣月餅,已佔全年生意額的一半。
恆香在元朗自設廠房,由細廠發展至高峯期有250名員工及製餅師傅,現時約有200人。中秋是餅家的旺季,為趕製月餅,造餅師傅亦會增加。鄭淑怡說,經濟好景時,高峯期為趕製月餅,製餅員工超過1000人。不過,隨着經濟下滑,競爭者愈來愈多,恆香亦有意調整月餅佔生意額的比重,取而代之是透過增加分店及銷售渠道,促銷其他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