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之可怕不全在於造成一時的經濟損害,更嚴重的是「通縮心態」一旦形成,整個社會便會陷入恐懼、沮喪和退縮的情緒中,人們再沒有奮發向上的信心。
沒有信心的社會哪能把通縮消滅?通縮的最可怕之處在於心理預期,預期物價愈來愈便宜,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物價下跌都印證了這個預期是對的。久而久之,人們就盡可能延期投資或消費,帶來的惡果是經濟不斷萎縮,生計日益困難。
但在通縮初期還是有很多人看到物價下跌,以為是投資和消費的好機會,於是便把錢投進去,結果不問可知,在物價日益下跌的年代,任何資產價值都只會向下。於是物業投資、工廠原料庫存、商店存貨等等,隨着時間推移,都變成虧本貨,反而那些手持現金收息、不作任何經濟活動的人,到頭來事實證明他們是大贏家,別的不說,單是保持了那些購買力日增的現金已大贏特贏。
可以說,通縮造成了一個不幸的現象,就是獎勵那些死抱現金的守財奴,而懲罰那些勇於進取、敢於做事的人。假以時日,當那些具有創意和冒險的人都被通縮吞噬離場,又有誰能把通縮的惡性循環打破?人們會相信「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口號,動感消失,恐懼通縮的心理令到社會不前。
要打破通縮的心理桎梏,首要工作是鼓勵人們走出恐懼的籠罩,多做一點事,或消費,或投資,務求令社會多點積極氣氛。在通縮的環境下,為政者除了要帶頭多花錢在各項公共建設、增加就業外,還要盡量營造一個讓人肯多做一點事的空間,讓人盡量發揮創意和奮發精神。
要做到這點,政府應避免施行過多的法例去把謀生的空間窒息,令想做事的人動輒得咎、寸步難行。要知道,法例愈多和施行愈苛,生存空間便愈窄,結果,整個社會被迫走回不做不錯的死路。
持續通縮同時也把社會結構扭曲,各行各業為了求存,不斷削價為求套現,於是出現了本來專注中上階層的地產商,卻把手上樓盤削價去搶居屋客戶群;一些本來以商務為主的高檔酒樓集團,卻不斷推出低價套餐爭奪街坊生意;一些工作本來只屬中學畢業生,但卻出現碩士生和博士生應徵。而中產階層卻因失業加上負資產,被迫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結果整個社會結構都向下沉降,這是通縮帶來的可悲結局。
通縮與通脹就好像硬幣的兩面,代表着貪婪與恐懼。在通脹肆虐的年代,百物騰貴、物價日日飛升,擁有任何東西都會獲利,於是人們貪婪地希望擁有一切。但通縮卻正好相反,在物價日益下跌的年代,人們懼怕損失,於是甚麼都不幹,以擁有現金為生存之道。
所以體恤民情的為政者,便會在通脹年代實行緊縮政策,務求把貪婪心態冷卻;在通縮年代則以寬鬆為本,盡力鼓勵人們多做一點事。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