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頗為參差,當中較令人關注的是上月底公布的消費者信心及密歇根大學消費情緒報告,如果純以數字來看,情況令人擔心,然而真實情形並非如此悲觀。
兩項有關消費者的報告反映市民現時的心態是毋須懷疑,但反映的程度有多少呢?當地市民每日於各媒體上看着企業假帳或其他種種負面消息,當做調查時自然會流露出悲觀情緒。然而,如有機會看見他們購物的情形,大家就會發現他們的消費意欲絕非如報告上之差。
事實上,從7月份的個人消費由對上月的0.5%增幅上升至1%就可領略得到,造成他們仍樂意花費的動力自然是他們口袋裏還有不少金錢可花,這也當然是由於大部份市民仍有工作,最新失業率回落至5.7%水平,遠較92年時的7.5%為低。除此之外,政府去年大幅減息減稅、樓宇按揭息率維持低企、樓價上升,樓宇方面的投資,加上租金上漲,皆增加了市民的財富,引致他們願意消費。
美國消費者支出佔去整體GDP的三分二,如他們繼續肯消費,而樓價上升並未造成泡沫,必對經濟帶來正面效益。再從其他方面去看,耐用品定單以至工廠定單皆出現大幅上升,在各方面配合下,如循正常經濟角度去看,美國經濟年底前必有令人驚喜的發展。但先決條件自然是不要發生類似911的意外及不對伊拉克用兵。
筆者對美國經濟前景不感悲觀,而且不易出現雙底現象,息口亦將維持不變,主要是由於當地仍有很多有利條件支持,但本港則缺乏這些條件,就算美國如何轉好,本港只可跟着其尾,要一段長時間後才可反映。正如《經濟學人》所指,今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只有0.7%,遠低於政府修訂的1.5%,相信對本港未來一年經濟不看好的不只筆者,美資大行高盛正準備將已租用的單位分租出去,另外傳言指大摩計劃將本港大部份工序於未來兩三年內遷往成本較低的澳洲,可見本港未來接受的挑戰將更多,希望政府能看清實況,不要再自欺欺人。
信誠證券高級投資經理 連敬涵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