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美國願意待在伊拉克三十年嗎? - 盧峯

蘋論:美國願意待在伊拉克三十年嗎? - 盧峯

列根總統時代的助理國防部長韋伯(JamesWebb)前幾天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對美國可能進攻伊拉克提出一個重大的疑問:美國人及美國政府是否願意留在伊拉克三十年或是更長時間?

難以收拾爛攤子
韋伯指出,那些不斷鼓吹即使沒有國際社會支持也要單方面進攻伊拉克的人應該知道,打敗薩達姆政權容易,但要收拾伊拉克的爛攤子卻非常困難;搞的不好,美國隨時要在伊拉克長期駐紮重兵,以防止再出現另一個薩達姆上台;更可怕的是,這些美國大兵隨時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陷於進不得、退不得的境地。他認為美國政府、國會及美國人在決定出兵前必須仔細考慮要付出的代價。
韋伯的憂慮的確很有道理,事實上在戰場上打勝仗雖然困難,但當佔領軍更不容易,特別是美國進入的是充滿敵意、充滿仇恨的回教世界、回教國家,即使美國或美國統率的聯軍在戰後成功扶植一個親西方的政權,這個政權也根本難以爭取伊拉克人的支持,也難以在阿拉伯世界立足,到時候美軍及聯軍不是要長期留駐,變相長期佔領伊拉克嗎?
除了容易陷於尾大不掉的危機外,出兵伊拉克也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風險及震盪。正如我們在較早前指出,進攻伊拉克就像在油站駁火一樣危險,即使美國的武器如何精密、如何有效,也未必能完全消弭伊拉克的還擊力,到時候伊拉克便會反擊,特別是襲擊鄰國的石油生產及運輸設施以作報復,從而令石油供應短缺,油價大幅飆升;這樣不是將令疲弱的全球經濟陷入更大的危機嗎?
不過,實際的困難只是出兵伊拉克的部份考慮,更重要的、更需要仔細考慮的是原則的問題、是究竟有甚麼理據支持出兵伊拉克。

須解釋出兵理據
誰都知道薩達姆政權是一個殘暴的政權,也曾經一度侵略鄰國科威特,但近十年來伊拉克在國際社會的制裁下已大為轉弱,威脅鄰國的能力大減;而且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伊拉克政權有直接或間接參與九一一恐怖襲擊的證據,也看不到伊拉克政權有包庇阿蓋德成員及組織的迹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兵伊拉克實在不能算理據充份。
因此,美國在對伊拉克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以前,除了考慮行動的風險及難度外,更有必要向國際社會清楚解釋出兵的理據,否則美國的軍事行動將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及支持。
(圖)美國倘出兵伊拉克,必須提出充份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