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欄那篇關於公用股派息的文章見報後,收到讀者Billy的Email,內容頗有趣,他問筆者可否不要推介那些僅可賺取股息的「細眉細眼」公用股,這些股份不可以令投資者「發達」!何不談一些有大升機會「可食大茶飯」的股份?
唉!筆者估計Billy可能是股壇新手。老實講,誰不想做股海英雄、在股市中賺取厚利!可是以目前投資市場的形勢,根本不是做英雄的時候,而是保本的時候。
今日想跟讀者講兩個失敗之尋金者的故事,話說在19世紀中,美國加州傳出發現大金礦的消息,吸引了大量美國人湧到加州掘金,掀起了美國淘金熱,當年不少中國人亦因而被「賣豬仔」到該地。
據歷史資料,當年數以千萬人湧去掘金,但真正掘到黃金者不多,有個種蘋果的小農夫名叫阿默智黎,他也跟朋友一起去淘金,但連續掘了多月,阿黎連「金毛」也掘不到,開始灰心漸萌退意。可是阿黎在無意間卻察覺到,當地極缺乏食水,掘金者對水需求很大,他們對水極之珍惜,於是阿黎盤算,若在當地販賣食水應是一盤不俗的生意,於是阿黎便從附近的河流引入淡水,過濾後售賣給掘金者。
當時,不少人恥笑阿黎這麼蠢,掘金可以輕易「發達」卻不做,老遠走來賣水,賺這蠅頭小利,而有些礦工甚至笑他可能腦子出了毛病。卻估不到,數年後淘金熱過去,因掘金而致富者寥寥可數,但阿黎卻因賣水而發達,據聞後來阿黎還買了間出版社改行辦報!
另一個淘金失敗者是一個德國移民LeviStrauss,他亦是被美國加州淘金熱所吸引到當地,可是他經一段時間觀察後,發覺因太多人從四方八面湧來淘金,令掘金的競爭頗大,正如俗語所講「僧多粥少」,使到發掘黃金極不容易。幸好他及時察覺到淘金者所穿的褲子極不耐用,經一段短時間後便會因掘金時被沙石所磨損而破爛,於是他就地取材,以營帳用的帆布為材料來造褲子,發覺效果不俗,褲子頗為耐用,不久這種褲子極受礦工歡迎,Levi除因此而「發了達」外,亦發明了牛仔褲(Jeans),他便是Levi's牛仔褲的創始人(註:此段資料來自台灣Levi's網頁
其實股市與當年的淘金熱頗相似,兩者都是參與的人眾多,但成功掘到黃金並因而致富者少,倒不如效法阿黎及Levi般想一些周邊業務,又或當大部份投資者皆有大致相同想法及行徑時,考慮採取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策略。
電郵: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