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在地球峯會的休會期間,上萬名來自南非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示威者從傳統的黑人貧民窟亞歷山德拉遊行到會場所在地,來抗議種族隔離問題並沒有消滅,通過由發達國和跨國企業壟斷的全球化,正在世界樹立新的全球種族隔離制度。南非警察把地球峯會會址保護得像個大碉堡,南非過去抗議種族隔離政策的示威者發現現在警察使用的防暴裝備和前南非種族隔離政權鎮壓群眾使用的裝備並無兩樣,正好為全球種族隔離正在深化的趨勢作了最形象化的呈現。
表面上,與會國和非政府組織都認可了共同的議題,就人類在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水和能源五大方面研究如何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不少關注環境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認為,發達國家在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和承諾,特別在環境公義的原則上,可能比里約第一次峯會還要倒退十年。
發達國好像提出了積極的扶貧方案,來針對發展中國家以貧困問題來迴避保護生態的需要和責任。可是,發達國推動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卻完全屈從在它們主導的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框架下。它們給予的扶貧援助,只是用來換取發展中國家在開放市場和貿易自由化上的讓步。
原來應該討論防止對水、能源、生物資源等等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發達國卻認為國際立法管理不能凌駕世貿組織的自由貿易框架,不但不應干預私營部門的經營自由,反而應鼓勵私營部門改善開發和管理資源的效率,和提高兼顧環境利益的積極性。於是,商業部門可能更肆無忌憚地過度開發資源,同時剝奪一般民眾共享的權利。
現在,峯會的發展只成為了發達國和跨國企業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語言來推動它們主導的「自由貿易」一體化策略,來剝奪發展中國家人民分享全球資源的權利,從而維護發達國的生活方式可以發展下去。
雖然發展中國家不斷批評發達國家對它們的欺壓,可是它們的官僚和企業也在同樣的霸佔邏輯下,剝奪農民、少數民族、原住民的資源。就以中國因應地球峯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來說,無可否認,中國政府採取了很多嚴格的政策,嘗試達成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可是,保護生態的利益究竟誰佔去了,誰付出的代價最大,報告卻沒有標示出來。
筆者剛好從雲南參加相關的會議回來,國內外的學者和發展工作者都不約而同提出,環境公義在中國制訂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嚴重偏差。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政策下,不斷湧現了退耕還林瘋、自然保護區瘋、生態旅遊瘋等問題。在退耕還林的政策中,地方政府不顧地方民眾的貧困生活,雷厲風行地完成退耕還林的指標,來爭取上級政府認同的政績。同時,地方官僚又可以通過和私營企業勾結,以提高保護山林效益為名,霸佔農民的林木山地。
現在不少地方政府把屬地的山地湖泊申報成自然保護區,表面上為了保護野生樹林或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實際上,所有山地湖泊的自然資源卻成了地方政府的囊中物。地方政府美其名發展生態旅遊來補償農民的損失,可是,旅遊帶來的商業和工作機會往往掌握在壟斷的官商手上。
故此,當我們審視全球的,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時,我們須留意環境公義的問題,小心被官僚或是商家所蒙騙,成為它們剝奪弱勢群體共享自然資源權利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