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症雖然並不是甚麼兇猛疾病,但是由於其傳染途徑非常容易,所以衞生署方面向來都十分注重預防紅眼症的宣傳教育。不過在上周衞生署所公布的紅眼症報告中,在普通科診所所發現的感染人數比上年同期增加五倍,令人再度關注紅眼症的傳染問題,尤其在炎熱天氣下紅眼症橫行的高峯期,就更加要對紅眼症的預防工夫及病徵知多啲!
記者:劉耀祥
攝影:林栢鈞
ImageGirl:Kimmi
鳴謝:衞生署顧問醫生謝麗賢醫生
在上周衞生署所公布的紅眼症報告中,在政府轄下的普通科門診當中,每一千個求診人數便有9.6個患上紅眼症,而在私家醫生每一千個求診人士當中,亦發現有9.7人患有紅眼症,相比於2001年同期,每一千人當中只有2.5人的數字來看,今年夏天患上紅眼症的人數大幅增加約五倍。而當中不少患者都是感染「非典型柯薩克A24」病毒,由於這種病毒傳播速度極快,潛伏期只有1-2日,所以直接令近兩星期的紅眼症感染人數激增。而紅眼症個案監察計劃是衞生署自上年中才設立,起初在64間普通科診所進行,今年5月更加入20間私人診所,令衞生署能夠更準確掌握紅眼症病發個案數字。
紅眼症又稱為傳染性急性結膜炎(Conjunctivitis),其實是指覆蓋眼皮內部和眼白的薄膜發炎,普遍會出現眼球有紅筋、痕癢及流眼水的症狀,所以普遍稱之為「紅眼症」。而結膜炎的成因亦分為多種類型,大部份的紅眼症都歸納於三大類原因,第一類是由細菌引致的細菌性結膜炎,細菌常見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桿菌;而病毒方面則多數由過濾性病毒所引發,例如衞生署所發現的「非典型柯薩克A24」;最後是較個人化的敏感性結膜炎,通常是受到外來刺激或個人的敏感而引致的結膜炎。由於細菌性結膜炎和病毒性結膜炎的初期病徵十分相似,所以如果發現眼晴變紅時,就應該找醫生檢查方為上策。
紅眼症是種不論年紀及性別都有可能感染的疾病,而且紅眼症(傳染性急性結膜炎)有不同的感染途徑或病源,所呈現的病徵亦有分別,而一般較為常的病徵會有:
細菌性結膜炎:病人眼部會感到紅及腫,眼部可以有黃色或白色的分泌物流出,病人開啟眼睛時會有困難感覺。
病毒性結膜炎:較為嚴重的病毒性感染,病人眼睛會流眼水、怕光及紅腫,部份更會引起喉嚨痛及有鼻水,而傳染度極高。
敏感性結膜炎:通常由個人敏感而產生,病人會感覺眼睛痕癢及眼部腫脹,而且會有異物入眼的感覺。
一般而言,不同類型的結膜炎,其潛伏期亦不一樣,但大多數會於1-12日內病發。而醫治細菌性的結膜炎,醫生會利用含有抗生素的眼藥水或眼藥膏殺菌,令痊愈時間縮短。而大部份的病毒性的結膜炎,多數會在兩至三日後自動痊愈。不過部份的病毒會引致到眼角膜發炎,這時醫生就會使用含有類固醇的眼藥水來控制病情,而病人亦應避免到泳池游水。而在香港最為普遍的是敏感性結膜炎,如果病情輕微,一般利用含有抗敏感藥物及收縮血管藥的眼藥水來治理,對於病情較為嚴重的敏感性結膜炎,亦會使用含有類固醇的眼藥水來醫治病情。
由於病毒具有高度傳染的能力,所以在三種結膜炎當中,向來都是以病毒性結膜炎的傳染能力最高,而且其傳染途徑亦相當廣泛。通常最為常見的有接觸傳染,包括接觸過病人的眼睛或分泌物,受細菌感染的手指、衣服或其用品,與病人共用眼部化妝品、眼鏡及眼科藥物等都可以感染到病毒。甚至在公眾場所,如公共泳池、巴士扶手等,如果之前曾有患者接觸,亦有機會受到感染,所以需要時刻提高警覺,以防感染到病菌。
病毒性結膜炎傳染能力十分高,那麼是否沒有預防措施?今天就找來衞生署顧問醫生謝麗賢醫生教大家怎樣做足預防措施。
記者:「如果家人患有紅眼症,家人之間應該做怎樣的預防措施?」
謝醫生:「其實患者不要與家人共用洗面用具,例如毛巾、面盆等,並將患者的個人用品另外放置。而患者用過的毛巾、洗面用具等亦要用滾水消毒。接觸過分泌物的紙巾等,最好放入廁所內沖掉,令他人接觸不到,減低細菌傳開的機會。」
記者:「如果身處在公眾場所,又有甚麼預防措施?」
謝醫生:「只要注意個人衞生,保持雙手清潔,不要用手擦眼睛,暫時停止去公共場所,例如泳池、戲院或理髮店等。而且在接觸過公共物件後切勿擦眼睛,如有必要,必須先行洗手,這樣就可以阻止病毒性結膜炎的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