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貿管理人增值熱門課程

中國商貿管理人增值熱門課程

中港兩地的商貿活動,日趨頻繁;然而,兩地雖近在咫尺,但文化、習性、管理機制及營商理念,皆有明顯不同,致使愈來愈多本地企業管理人員,為了自我增值,提升開拓國內市場的能力,都爭相報讀中國商貿課程,令相關的課程,需求大增。但課程眾多,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呢?

時下的中國商貿課程,大致可劃分為專題講座、實地觀光考察,以及課堂教授等形式,對象多為企業內中高級的管理人員。課程涉及的範疇極廣泛,由專門的中國法律、會計、稅務,以至營銷心理、語言文化及營商心得技巧等,都包含其中。
現時,不同院校都設有這類課程,但各自有其課程特色,進修人士在報讀前,一定要為自己訂下明確目標,希望可以從課程中,獲取哪方面的知識,以免賠上時間學費,卻得物無所用。

弄清楚本身需求
中文大學亞太工商研究所課程經理賴桂芳說:「根據過往經驗所得,在眾多課程範疇之中,學員最關注的,是有關員工培訓、國內競爭策略、營銷手段、資源分配、員工激勵機制,以及市場開發能力等部份。」
據悉,大部份報讀者皆為企業中高層管理員工,當中不乏由所屬企業保送就讀,藉此加強管理人員對國內市場開發及員工管理的技巧。以中文大學亞太工商研究所為例,過去24個月,便有逾千人報讀中國商貿相關課程,預料人數還會不斷向上。
至於報讀相關的中國商貿課程,學歷要求不高,一般具中五或以上學歷者已合乎資格,最重要的反而是須具相關的工作經驗,以及慎選一些符合本身需求的課程。

實戰才是最重要
賴桂芳表示:「不少報讀者均不知道本身的弱點所在、需要一些甚麼資訊,以及應該接受哪類培訓課程,所以往往錯選一些欠缺焦點的課程。」
此外,她建議報讀者,不要只揀一些觀光性質,或是單單到訪一些接見單位的課程。「不少人以為報讀這類課程,便可以直接取得國內的關係渠道,其實不然。」
說到底,在國內行事,還是要靠本身的實戰經驗,並不能憑藉一兩個課程,便可以輕易取得成果;有關課程只能視作輔助工具,其餘還需靠各方面的配合。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