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何價:經濟滑坡名牌有幸有不幸

名牌何價:經濟滑坡名牌有幸有不幸

今時今日,面對股市急挫導致財富萎縮、工作又缺乏保障的雙重衝擊,消費者普遍傾向節流。在這個非常時期,名牌效應更能充份發揮其作用。因為消費者在購物時,除了會審慎格價外,亦會考慮有關品牌是否可靠和超值耐用。

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Corp.早前與《商業周刊》共同評估的最有價值100大品牌的名單,排列第34位的三星,品牌價值由去年的64億增至84億美元,增幅達30%,為今次評估的最大贏家。

有助拓展新市場
雖然一般公司不會把品牌價值列入損益報告表內,但却會把「商譽」視為珍貴的資產,因為品牌效應足以決定一間公司的成敗。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逆境下,附有名牌的產品往往可以賣得較好價錢,亦有助於打進新市場,以幫助公司維持業績增長,譬如星巴克(Starbucks)剛於維也納開設新店,並聲稱計劃中今年增加的1200家分店中,有400家會開設於海外。
Interbrand自去年開始為品牌進行評估,亦是基於名牌有助銷售及盈利的信念。為了評估結果能做到客觀和具有信服力,所有品牌均設有一個為公司帶來現金流入的實質價值,以反映其真正效益,排名絕非只憑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度來決定。以今年高踞榜首的可口可樂為例,品牌價值便接近700億美元。
由於經濟氣候的轉變,不少公司均被迫削減推廣預算、割價傾銷,甚至以貨就價,因而影響其品牌價值,今年100大獲選名牌中,有49家的品牌價值低於去年,而單單榜首10大名牌中,便有7家的品牌價值錄得負增長。

價值隨經濟滑坡
品牌價值下降,部份原因是受到本身行業的特質影響,譬如從事電訊、金融、旅遊及奢侈品業務的行業,所遭受的打擊便最為沉重。自去年911事件發生後,空中旅遊無可避免受到衝擊,各大航空公司均擱置發展計劃,波音公司自然首當其衝,品牌價值在今年共跌去27%。即使榜首的可口可樂在美國的銷售亦見下降,幸而在發展中國家的銷售仍有可觀增長,令其品牌價值微升1%,增加了7億美元。
不過,有起有落自古皆然。全球經濟雖滑向谷底,一些公司卻乘時崛起,三星固然是個好例子,亦有公司藉着為產品增值或推出新系列而成功上位,如亨氏(H.J.HeinzCo.)改良包裝,推出可唧膠樽及新味道的茄汁大受歡迎而令盈利激增;妮維雅(Nivea)亦在近數年拓展產品種類至男士用品,不再局限於昔日的女性護膚產品系列,才得以打入百大名牌名單之列。
廣告是建立名牌的最直接途徑,但假若產品的表現未能合乎廣告所闡述的功能,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對品牌價值有損無益,故很多時,口碑對產品推廣所產生的作用可能較其他宣傳更加有效。無疑,要抵禦全球經濟滑坡所帶來的衝擊,名牌效應可以事半功倍,但品牌是否物有所值,處身經濟逆境時,亦是接受考驗的最佳時候。
編按:上周五本欄《雀巢力拓美國市場》一文,部分資料內容取材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