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星」馮小剛 - 胡三刀

「智多星」馮小剛 - 胡三刀

因為政治經濟等原因,大陸的影視歌等娛樂業起步較晚。這就決定了這些行業在很多方面要走模仿的路子,明星或導演要出名,模仿是最快的快捷方式。而簡單的模仿是不需要腦子的,所以,在大陸娛樂圈,「遍地傻逼下夕煙」的奇特景觀就出現了。
當然,聰明的人也不是沒有,只是少而已。「賀歲王」馮小剛,便是有名的「智多星」。馮小剛當電影導演,屬於半路出家。1985年他從戰友文工團復員,輾轉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當美術師,但他從不放棄對電影的追求。剛開始,他搞編劇,和王朔合作的《編輯部的故事》是他的成名作,後來,電影劇本《大撒把》、《遭遇激情》等進一步奠定了他優秀編劇的地位。可是,當他開始執導筒的時候,張藝謀、陳凱歌「第五代」導演的家裏,已擺滿了獎盃。藝術版、「主旋律片」佔據了電影院的絕大部份時間。而他也承認過,自己是一個很功利的人。因此,要想殺出一條血路來,在影視圈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須另闢蹊徑。
1998年,馮小剛終於找到一把打開電影市場的「金鑰匙」──拍賀歲片。在他之前,大陸並沒有賀歲電影,可是,他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一炮而紅,創下當年大陸電影的票房之冠,緊接着,《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等賀歲片接二連三地在大陸影壇炸響,這些成功的賀歲電影在為大陸的電影觀眾帶來源源不斷的笑聲的同時,也為馮帶來源源不斷的名利。
但馮小剛到底是聰明的,他並不想讓「藝術」兩字成為自己的枷鎖,他直言不諱:「我是為市場而拍電影的。」這句話擱香港沒甚麼新鮮的,在大陸,可就是不可多得的金石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