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求減價皆因缺乏競爭

乞求減價皆因缺乏競爭

新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上任首天,公開要求公共交通機構削減票價,言語間更有「一夫當關、萬軍莫敵」的氣勢;傳聞特區政府內部及個別行政會議成員,對她高調干預市場的言論有所保留。不管怎樣,公共交通機構在短時間內推出不同的優惠措施及轉乘計劃,表面上是回應了新局長的要求,但實質的減價行動卻欠奉。除了營運不久的新公司外,各大公共交通機構均年年賺取厚利,甚麼沒有減價空間,皆因市場缺乏競爭,只要引入競爭,票價必然會下調。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不知是否局長受了壓力,或是得到政務司司長的點化,近日局長的言論有所收斂,更經常強調不能干預市場運作的舊調。筆者是一個信奉自由經濟的人,對特區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絕不贊同;但對於受到特區政府保護的非競爭性市場,在符合合約精神的大前提下,引入競爭或調節有關機制,筆者認為不應被視為干預市場。

政府偏袒鐵路機構
雖然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不斷否認,然而特區政府偏袒三條鐵路機構卻是事實;新鐵路沿線的居民大多感受到,鐵路通車後,往往是選擇減少,只好乘搭票價較貴的鐵路。例如,十多年前輕鐵通車時,政府取消區內所有巴士線及大部份小巴線,藉以保障政府全資擁有的輕鐵;若非市民不斷抗爭成功取消禁令,恐怕輕鐵仍會壟斷區內交通服務,目前區內的巴士線仍遠較沒有輕鐵的地區少。相類似的情況,在東涌線通車時亦發生在青衣;筆者認為輕鐵是「成本高、效率低、車票貴」的集體運輸系統,巴士配以小巴足以在區內提供「成本低、效率高、票價低」的服務。
在運輸署的悉心安排下,巴士與鐵路是合作多於競爭,許多巴士路線均以鐵路車站作為終站。另一方面,鐵路沿線的道路網絡,小巴的營運亦受到極多限制,彌敦道更是小巴禁地。除此之外,小巴亦不能與巴士公司爭一日之長短,個別的幹線限制小巴使用,如屯門公路;個別隧道更對小巴收取阻嚇性費用,例如使用大欖隧道,小巴、輕型貨車及重型貨車的收費分別是:六十元、二十五元及四十元;筆者實在無法了解為甚麼小巴比重型貨車的隧道費還要貴。明顯地,小巴的生存空間是受到特區政府的不公平壓制。
剛通車的地鐵將軍澳線,過海收費較其他地區低,同樣提供過海服務的巴士公司為了與地鐵爭一日之長短,馬上大幅削減票價,地鐵及巴士公司說甚麼沒有減價空間,說穿了其實是市場沒有競爭所致。再者,巴士公司一再強調數年來沒有加價的言論,筆者認為是可圈可點的;過去數年,空調巴士逐步代替舊式巴士,個別路線更全由空調巴士取代,乘客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改搭票價貴許多的空調巴士,在炎炎夏日,部份乘客還可勉強接受,但在冬天被迫乘搭空調巴士的人,恐怕會感到不是味兒。空調巴士對環境的影響及對燃油的需求,新局長心知肚明,特區政府沒有要求巴士公司在冬天調低票價,乘客是有口難言。

治本需要市場競爭
不同交通運輸機構提供「選擇性」的轉乘優惠,明顯是增取乘客的市場策略多於惠澤乘客,沒有競爭的路線,連轉乘優惠也不會有。筆者在此向新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進一言,要公共交通機構削減票價的治本辦法,是引入市場競爭。改變票價調整機制,只是治標不治本;在現有合約未完結時,特區政府要更改合約內容,恐怕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讓巴士、小巴及鐵路相互競爭,票價下跌的同時,服務水平還有機會提升,更不用向公共交通機構乞求減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