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電子政府首重普及

傳訊四圍炳:電子政府首重普及

近年,電子政府這個時髦概念甚囂塵上,各地政府無不以此作政策目標,制訂甚麼叫人目不暇給的所謂長遠策劃,也正好為資訊科技商造就了不少商機。在私營機構緊縮開支,對新資訊科技投資看得愈來愈緊之際,政府頓成一眾資訊科技的招攬對象。

市民不用白花錢
看見有網上資料顯示,英國政府也大彈此調,有意將所有的政府服務,於2005年底前在網上建立據點,現時共有100多個資訊科技項目正進行中,總值達100億英鎊。不過,英國的國會議員似乎有意唱反調,擔心錢是投資了,但假如英國市民不買帳,令網上服務並不普及,投資回報便會完全落空。
這個十分簡單而且路人皆知的觀點,卻正好刺中絕大部份電子政府服務的要害。看看我們香港的生活易、電子證書和電子表格等等一眾電子政府新措施,普及程度有多少?
筆者試圖找尋有關電子服務的資料,發現政府從未有公布過上述服務的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作為有份投資這個資訊基建的市民,應有權知道花了的錢是否物有所值。

推行手法出問題
筆者無意質疑政府推行各電子政府措施的出發點,事實上政府年來對電子政府的反應也十分快,還記得3、4年前香港還是一無所有的時侯,政府高官根本不知道甚麼是資訊基建。筆者認為,出發點無疑正確,問題反而是推行手法。
看看生活易的網頁,設計是否真的是對市民友善(user-friendly)?大量橫額廣告充斥眼前,如果閣下想使用電子政府服務,但原來最吸引你的反而是其他商業活動,這點是否有點本末倒置。坦白說,在商言商,和黃推行生活易的手法十分正常,和黃是做生意的,不是做市民服務的,當然也不是做善事。

外判後撒手不管
問題是,政府將這項目外判後,就算情況已告失控,但政府還是繼續把其他政府服務交由和黃接手,令市民失去獲得最佳電子政府服務的機會。
以互聯網發展最發達的美國為例,不少州政府已經廣泛推行擁有個人化(personalized)功能的政府入門網站,讓市民可以獲得最相關的資訊和應用服務,大大增加了使用率和普及程度,多人用了,政府的投資才物有所值。
電子政府作為政策目標,並不是單把政府服務電子化便完事,最重要是從市民設身處地出發,設計最適合市民採用的服務、應用和介面,令市民願意逗留在入門網站內瀏覽,政府也可趁機發布政府資訊,從政府角度交代政府立場,一舉兩得,成效不比大搞公關為低。
聲稱要來一招新思維的老董班子,是否應考慮考慮這個搞好市民?政府關係的建議呢?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