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水之趨下 - 李怡

李怡專欄:水之趨下 - 李怡

上星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公布最新民調,顯示特首董建華的民望持續下跌,市民給他的評分只達四十七分,是自有這項調查以來的歷史新低;至於對特區政府的評價,只有一成六受訪者表示滿意,卻有五成二表示不滿,創下不滿的歷史新高;對特區政府表示不信任的,達三成七,首次超過對特區政府表示信任的三成一。
在民主國家,這樣的評分和不滿、不信任的比例,已足以使一個政府下台。但「新低」與「新高」已不是第一次,而且也不是最後一次。換句話說,特首與特區政府的民望如水之趨下,恐怕只會下降而難望回升。原因是,特首和特區政府完全找不到可以提升民望的辦法。特首辦公室發言人對新民調結果的回應是:政府理解現時經濟和就業情況困擾市民,會致力推動經濟轉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這是特首面對民望低落的主要思維:經濟低迷自然民望就低。至於經濟低迷的原因,董伯多次談話都歸咎於回歸前的泡沫經濟,此外就是受外圍經濟影響,在世界經濟衰退之下,香港自然難獨善其身。換句話說,對經濟衰蔽,回歸後的特首董伯和特區政府不須負責。這些話講多了,謊言也會變成真理。倘若市民信服董伯和特區政府所持的導致經濟衰蔽的理由,那就不會怪責特首和特區政府,特首和特區政府的民望也就不會持續向下了。市民要怪責的,應是回歸前的港英政府,和導致全球衰退的美國和日本。很明顯,民望的向下,說明市民不相信特首和特區政府的那一套理由。
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主席曾鈺成認為,政府久未有好消息公布,令特首和政府的民望缺乏上升的動力,他建議董特首多曝光,多就市民關注的事情發言,可刺激民望回升。曾鈺成的說法,也反映了董伯的另一思維:民望低下的原因是傳媒與公關的工作沒有做好。因此,問責制出台後,董伯對問責高官的要求之一,是要他們爭取在傳媒曝光。
這其實是倒果為因的思維。傳媒只是一面鏡子,特首和特區政府長成甚麼樣子,就照出甚麼樣子。公關工作做得好些,頂多是濃妝豔抹打扮一番,但長得醜再怎麼打扮也不會是大美人。
市民對特首和特區政府不滿,不是僅僅因為經濟低迷,而是因為政府對經濟衰蔽拿不出辦法,只會說些空洞的,不着邊際的話。市民對特首和特區政府不信任,是因為他們老是說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話,比如說入境處沒有法輪功的黑名單,干擾「章翠英畫展」並非因為她是法輪功學員,說這樣的話,他們自己都不相信,又怎可以叫市民去相信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