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農曆七月,如果我在香港的話,都會感到一陣心酸。
人間悲劇,是看到幾千名老人在烈日之下受的煎熬,他們有些從前晚半夜三四點鐘已來排隊,一直等,等到翌日下午四點左右,才能領取五公斤的米。傍晚新聞總播出這些慘狀,有的長者已暈倒過去,被抬進救護車送院。
盂蘭節派米,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看到這些老人家,好像已經和原意相反了。
這些米多數是該區商家捐出來的,每包五十公斤,價錢二百一十,捐者只要付兩百,剩餘十塊由盂蘭會補足,一包分成十袋派送。為甚麼一定要當天派?為甚麼要等到下午?為甚麼不早點或遲些才給老人家來領取?為甚麼不可去派籌?十萬個為甚麼?有十萬個答案告訴你行不通。
第一,盂蘭會的人說,這些米要擇好時辰,長老在神明之前點收,唸完經後才派送。老人家領米是「吃平安」的。有的還說:「這輩子辛苦,吃完了它,下世不愁沒米。」
今年派的是六千二百五十袋,如果只是為了吃平安,那麼每人派一公斤好了,乘以五,等於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不愁沒米派呀!
並非那麼單純吧,五公斤米節省來㷛,一位老人可以吃上半年。經濟好的時候派的米有剩餘,今年不夠。明年,一定更多人排。
香港人做善事全球最熱心,當今先照顧自己人吧。大家捐個二十元沒問題,電腦登記身份證,事在人為,用任何方式,解決每一個老人都有米派到的問題,不必集中在一天。
今年暈倒,明年也許鬧出人命。問題還沒發生之前,得先想好辦法解決,不然像長洲搶包山,政府一禁,甚麼好事都做不成了。方法大家來想,不能靠政府,它只會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