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歷了45個月通縮,這個通縮紀錄在現代經濟體系中應是名列前茅,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過去近4年,香港絕大部份市民(特別是中產階層)已被通縮折磨到苦不堪言,可惜展望前路,通縮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這一切與香港堅持聯繫滙率有莫大的關係,也是為了要保持聯滙而付出的慘痛代價。
自97年亞洲金融泡沫爆破後,東南亞各國經濟幾陷入崩潰,人民為了求存,甘願接受相對低下的工資,無形中把以往失去的競爭力又很快掙回來。所以自98年起,除了印尼因政局不穩而落後外,其他如南韓、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很快乘着美國高科技潮而擺脫衰退、恢復增長。這些地區經濟之所以迅速恢復,主因是競爭力快速提升,而競爭力提升又得力於貨幣大幅貶值和營運費用(包括工資和租項)同時下降。
反觀香港,我們因有數千億元儲備作後盾,得以讓我們從容選擇港元繼續與當時最強勢的貨幣美元掛鈎。當權者的盤算是改動聯滙的責任重大,可免則免,希望讓資產和工資全體回落以保持競爭力,理論上這是可行的,但現實生活上卻是很難完全行得通。回顧過去5年,作為市民最重要資產的樓價已由高位回落60%,私人機構的工資也普遍下調25%以上,但是數十萬公務員的薪酬過去5年只增不減。最近政府只提議減2.5%,也遇到嚴重抗爭,試想以後他們的工資如何再調下去。再看民生必須的交通費、電費、煤氣費等費用也是分毫不減,即使官民大聲呼籲減價,它們儘管做些花招,但實際減價免談。如此一來,社會的通縮苦楚便只可由無權無勢的小市民承擔,特別是那些負資產者,眼見自己物業價值不斷萎縮,但供款如故,另一方面又面臨裁員威脅,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以保持聯滙而只讓物價(包括工資)回落去調節是行不通,反而因物價不斷下降而令香港陷入了持續通縮的死胡同。
惟今之計,政府可以做的似乎是重定聯滙,把港元兌美元下調至一個合理水平,這樣一次過的調整可以把香港的過高營商環境拉到具競爭力水平,而資產價值因港元貶值而相對便宜(與世界各地比較)。以港元定價的資產和物品有望止跌回升,因來自各地的投資者和消費者(包括國內人士)一定會因港貨價平而多購,那些每天都湧往深圳消費的港人也會因兩地價格拉近(以港幣算)而多留港消費。結果在突然增多的消費刺激下,通縮問題有望解決,樓價也會因此而止跌回升,因為人們開始感覺到銀紙會「貶值」,物業保值意念又重燃,結果大大紓緩負資產者壓力,令他們有「翻本」的希望。
凡事有得必有失。港元變相貶值,受損最大的是那些坐擁巨大港元資產而又要大舉投資外地的企業;在個人層面而言,那些要移民和旅遊人士肯定要多付一些代價。
但世上本無永遠行之皆準的制度,特別是在經濟層面而言,聯滙制度過往已替香港帶來10多年的繁榮,但在通縮日漸嚴重的今天,為政者是否應該拿出勇氣和智慧,再把聯滙機制改善為消除通縮的武器?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