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淑梅提議訪問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事件,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事件帶出兩個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皆還沒有解決。一是港台的角色問題,應否從速獨立;二是言論自由是否有禁區,不能談論台獨問題。
港台是政府部門,卻不是政府喉舌,這是港英於過渡期間刻意安排的改變,至少在七十年代不是這個樣子,港台就算在個別節目中有批評政府,卻是十分親政府的。
到了八十年代中,中英前途談判已定,港英想還政於民;一份《廣播事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提議將一些本屬於兩間電視台的黃金時段,撥給了港台,成為港台一旦獨立之時可經營自製節目的廣告收益而自給自足,再加政府撥款支持,讓港台可以成為類似英國BBC的所謂公營電視台。
港英的安排結果不了了之,中共在背後的反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港台從此發展成獨立性與自主性皆極強的港人電視電台,則是客觀的事實,而由於其官方身份與不必理會盈虧問題,不必理會廣告的多少,不必依賴市場導向,令其製作的節目更具品味與特色,亦是事實。
但俱往矣。從大勢看,港台的角色已經到了不可以不變的時刻,欠缺政治觸角的車小姐只是事件的導火線,沒有任何一位意圖有所作為的局長,會樂意繼續懷抱港台這一個計時炸彈,在強手奪權與讓其獨立之間,港府總要作一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