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言堂:香港出路發展高增值行業

錦言堂:香港出路發展高增值行業

筆者有一位經常往來亞洲及中國的朋友,每年來香港一次。最近與他聚首時,他提到香港人的笑容好像愈來愈少,未知是否受低迷經濟所困擾呢?筆者回應他的時候,也同時想到蕭律柏博士(可能思想之父)所說的話:「我看來年輕,因為我對明天存有希望。有些年輕人朝氣盡失,因為他們看不到明天。」
的確,現在香港的經濟差勁,政府領導能力成疑,加上政黨的嘩眾取寵行為(為選票多於為整體社會福祉着想,如要求賠償仙股受害者),實令不少人感到無奈及失望。
近日與朋友聚會,他們雖然背負着負資產重擔及減薪的痛苦,但大家都堅守崗位,沒有放棄。大家都願意與香港共度時艱,可惜政府所作的措施,有時確實令人沮喪,例如除牌機制缺乏詳細諮詢;同樣地,拒絕漢鼎來港設廠所提出的土地優惠要求,將機會拱手讓給上海,足見政府的政策僵化。
筆者不想多作批評,因為負面的批評只會帶來負面的效果。綜合友輩的意見,都認為有需要發展高增值的行業。

單減成本非善法
我們不能單從成本節省(寫字樓租金、房屋價格、人工等)來增加競爭力,無論怎樣減,也不可能與中國拉近距離。發展高增值行業,例如科技園的通訊產品開發研究,又或者「曼哈頓香港」,才是可行的長遠方法。曾當選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今年更被提名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吳傑莊兄指出,芬蘭從17%的失業率大幅減少到5至6%,主要依賴Nokia。因為高科技一方面可以養活一群高薪金的人,同樣地可幫助周邊低技術的行業,令低收入階層也可以受惠。
另一方面,我們應繼續發展金融業。例如在港元以外,加入歐元、美元甚至日圓作為結算單位,也未嘗不可行,因為此舉可以增加市場流通量及吸引外國投資者。
同樣道理,現在證券行業若單單依賴經營股票買賣,缺乏起碼的期貨服務,競爭力就會下降。隨着金融發展及銀行的競爭,證券行必須重視服務,開拓客源。從股票買賣擴展到「一站式」服務,甚至「個人理財」。一方面有助高增值,另一方面也可自我提升競爭力。
李錦 新鴻基證劵策略師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