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已確定推遲到十一月初召開,近一段時間以來,外界關於「十六大」的紛紛議論多少有了一個着力點。然而,「十六大」日期的確定仍未能滿足外界的好奇心:江澤民到底退不退?可是,江澤民個人退不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即使江澤民退,難道我們就可以天真地以為中國政治走上了正軌嗎?當年鄧小平也曾演出過退與不退的雙簧戲,但直到他辭去軍委主席一職之後,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影響力覆蓋之廣。鄧小平以一介「東方老人」的身份可以左右中國政局,江澤民即使不如鄧小平有威望,誰敢說他不會努力去仿效這一模式來延續政治生命呢?屆時江澤民是否真能「垂簾聽政」,比他在名義上現在退不退來得重要得多。
再說,即使江澤民退,胡錦濤上,中國就真的會改頭換面嗎?當年海內外對喬石也曾寄予過希望,然後是一片失望。且不論中共幾十年形成的龐大機制,足以壓抑改革者的熱情;就說胡錦濤本人,以他在中共內部一路成長的背景,還有近十幾年來毫無鋒芒的表現,誰敢說他上台會比江澤民更好到哪裏去呢?
海內外關心江澤民的進退,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即中國大陸還是一個人治為特點的社會,領導人進退直接關乎國家命運。這種認識從歷史上講沒錯,但與現實情況有差距。現在大陸社會轉型更為關鍵的因素,是民間社會與官府之間的力量消長。如果中國有強大、成熟理性的公民社會及其引導出的巨大壓力,即使江澤民不退他也只好有所因應;相反,如果當局仍然可以壟斷一切資源,江澤民即使退,仍然要維護一黨的私利。
中國的領導人我們已見得太多,也寄望於他們過多,現在,應當是關注中國民眾自己的願望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