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慧玲報道】港台節目主持車淑梅邀約台灣副總統呂秀蓮做訪問所引發的政治風波,表面上告一段落,其實後遺症仍在。據悉,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已經向政府高層表明,當呂秀蓮事件淡化後,會認真研究港台定位問題。擁有約六百名公務員、兩百名非公務員員工的香港電台,將要做足心理準備,風暴隨時來臨。
消息人士強調,唐英年以至政府高層現階段對港台未來路向皆無定見,但外界過去多年先後向政府反映過三種不同意見:一是強化港台政府部門的角色,履行其政府喉舌責任;二是港台公司化,脫離政府;三是乾脆解散港台。當然也有第四種意見,即維持現行情况不變。
政府內部對港台角色有兩種不同意見。有高層認為,港台現時既是政府部門,又是傳媒機構,角色有混淆之處,為免「三個月一個小風波,半年一個大風波」,應該及早重新定位,長治久安。
但內部亦有意見認為,在當前的政治、經濟環境,港台問題不應放在優先位置;尤其港台問題涉及編輯自主、新聞自由等高度敏感題目,隨時引發政治風波,令政府疲於奔命。政府高層討論呂秀蓮風波時,已有人提醒唐英年處理港台問題務必小心謹慎。
港台前路如何?消息人士形容,港台作為政府部門,每年花費五億多公帑,但長期「冇王管」,政府內部對其已積壓不滿,加上左派對港台「沒有好好支持特區政府」的批評亦令政府高層長期受壓。但在今日的香港,要港台成為政府喉舌機會微乎其微。
反而港台公司化的機會卻愈來愈大。傳統左派對港台公司化態度有明顯轉變,廣播處前處長張敏儀早在一九八六年已經建議港台公司化,但中方官員一直強烈反對,九七回歸前態度從未改變;但據悉近日情况已微妙變化。消息人士透露,左派寧願港台公司化,也不願再花公帑養一個經常與政府唱對台的公營電台。但公司化的阻力是港台員工未必願意放棄公務員身份,而政府可能亦需要一個公營電台配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