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集團前董事長朱小華被控受賄四百多萬元一案快將宣判,當局到底會將他如何發落固然是焦點所在,但更值得關注的是負責調查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權力無遠弗屆,動輒扣留香港上市公司高層,迫他們「交代情況」,令相關公司股價大跌。此類調查行動已屬股價敏感消息,但香港監管機構卻「無能為力」。 中國專題組
朱小華早於九九年七月已被中紀委「雙規」(即在規定時間及地點交代情況),但直至三年多之後才受審,即使法院判他無罪,他已失去三年自由。
而朱小華案令兩名上市公司高層長期「出差」,其一是華利資源(現已改名為國新集團)前主席楊國勳,他於九九年八月在北京被「監視居住」,半年後才獲釋返港;其間華利完全沒有披露主席已失去自由,公司負責人只稱主席「出差」或「外遊」。
華利股價於當年八月十二日單日勁跌三成九,震動香港股市,現時看來,相信是當時有個別人士得知楊國勳被扣留的消息,因而觸發大量斬倉盤,最後更導致這家上市公司要易主。
本報無法接觸楊國勳,未知他何以在朱小華被扣一個月後現身北京,因而被扣查,抑或是他在香港被「邀請」北上,然後在北京被監視居住。
事件中,楊國勳並無被控行賄,他可說是「無辜」被扣半年兼失去上市王國,在現行制度下不知如何索償,但更無辜的,是買入該公司股票的小股民,在毫不知情下,股票大幅貶值。
另一涉案人是光大控股董事總經理邵政康,他於二○○○年四月在北京被雙規,但公司發言人一直說他「出差」,至去年二月傳聞他已在北京行動自由,但仍未返港;光控到了去年十二月才宣布他離任,其間他一直是有名無實的上市公司管理層。
另外,中旅國際前副主席朱悅寧,也是在「雙規」近一年後才被免職。
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被調查了一年半,在大家都以為他已過關後才出事,王雪冰雖然不是上市公司高層,但不少上市公司因為其關係才得到貸款。中紀委這種處事方法,令財經界人心惶惶。
值得注意的是,楊國勳是香港人,邵政康是美籍華人,中紀委只是中共的紀律機構,按理無權扣留及查問非黨員及境外人士,但事實卻是其權力無遠弗屆,而且黑箱作業,若無制衡實在令人憂慮。
更令人擔憂是,香港廉署已於去年二月搗破中旅國際的三千萬元貪污案,朱悅寧及中旅前副總經理徐士荃涉受賄。然而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朱悅寧在北京被中紀委雙規半年後,傳聞已獲行動自由。
同類情形也發生在廣南集團前董事長孫觀身上,廉署指其涉及數以億元計的貪污案,宣布將其通緝,但孫觀逃返內地後,經中紀委調查後竟能過關,傳聞是因為他「後台夠硬」,不免令人質疑中紀委辦案是否只看後台不顧證據。
最令投資者不滿的,是本港監管機構對上述問題無能為力。本報多次查詢香港交易所,獲得的答覆是除非上市公司主動披露,否則港交所無從得知管理層在內地被扣查事件,也無從判斷是否有人得到股價敏感的內幕消息。港交所的無能為力,令小股民的利益不知憑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