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文革套話 - 李怡

李怡專欄:文革套話 - 李怡

中國老百姓有一個關於「新聞套話」的順口溜:「會議沒有不隆重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英明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糧食沒有不豐收的,抗洪沒有不英勇的……」
這些套話出現得太多,人民對「隆重」、「重要」、「熱烈」等等的感覺就沒有了。但一黨專政的宣傳還要照樣這麼說,目的已經不是要老百姓有「感覺」,而是要強調領導層的「一致」,也就是說,套話是講給領導層聽的。
八月二十五日,中共宣布「十六大」在今年十一月八日召開。《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於次日撰文表示各地黨員、幹部、群眾欣聞這個「喜訊」、「深受鼓舞」,「精神振奮」,就連正在抗洪的軍民,也「群情激昂」,「紛紛表示要以……抗洪最後勝利,……向黨的十六大獻禮」。
雖說中共新聞套話甚多,但像這種「鼓舞」、「激昂」、「勝利」、「獻禮」等用語,相信還是文革期的「九大」、「十大」用得比較多,且改革、開放以來,似乎已睽違甚久矣。用上如此高層次的語言,難免不讓人想到「九大」、「十大」,當時實際上是領導層沒有信心,因而要用「夜行人吹口哨」的方式來壯膽的表現。
原定九月召開的「十六大」,現延遲兩個月,而又打破在召開前一個月之內才宣布的慣例,提前兩個多月宣布,再加上中共宣傳機構用上文革時迎接「九大」、「十大」的用語,這些表現都給「十六大」帶來一點詭異色彩。

為甚麼推遲召開?一般估計是與江澤民在十月二十五日訪問美國舉行中美峯會有關。江澤民要在他全面掌握實權的時候,以國家元首身份訪美。「十六大」如果江澤民從總書記的職位退下,他對未來中國的政局還會不會執掌像以前那麼大的權力,美國政要可能會有懷疑;而倘若江澤民繼續留任總書記,美國政要會認為中國仍未能制度化地轉移最高權力,而未來中國也會處於老人政治的不穩定期。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會影響中美峯會的成果。為此,中共寧可將「十六大」延至江訪美之後召開。
中共宣傳機構用上文革時的高層次用語,則意味着江澤民會留任總書記,「三個代表」也會寫進黨章,然而這兩件事還沒有獲得中共黨內壓倒性的支持。中央政治局在宣布「十六大」召開日期時,特別提到這次大會要「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總結「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取得的基本經驗」。十三屆四中全會,正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鄧小平把江澤民從上海調來北京擔任總書記的會議。換句話說,「十六大」將會延續江執掌權力,並推行政治保守、經濟開放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