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關注中國宏觀經濟的人士不能不重視最近來自中國內地金融界的兩則信息。
其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與貨幣政策完善」課題組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對一九九三年以來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後發現,股價波動已經對於貨幣需求、貨幣供應數量和結構、貨幣政策的傳導、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及貨幣市場的運作等產生直接影響;股價和交易量跟貨幣總需求之間已形成正相關關係。
報告批評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至今尚未顧及股市的貨幣需求效應,以致於相當部份的貨幣供應被股市所吸納而使用於實體經濟的貨幣量偏緊。
其二,中國證券業協會的一位副會長在頗具影響力的內地《瞭望》周刊撰文,批評滬深股市自二○○一年六月十四日以來的持續下跌,尤其今年一月四日以來的加速下跌,令內地企業融資困難、證券公司損失嚴重、商業銀行風險徒增,對中國內地整體經濟產生消極影響。
這兩則信息的共同含義是都強調中國內地新興股市的重要性。它們的不同含義則主要在於,後一則信息要求中國當局調整過去兩年偏重股市規範化的政策取向,而轉向推動股市進一步發展,活躍交易,刺激股價,以便在積極財政政策難以為繼、穩健貨幣政策難以調整的形格勢禁下,讓股市發揮對整體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至於前一則信息,則是呼籲中國央行對於貨幣政策的機制和效果做出新的判斷,以完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不僅影響實體經濟而且影響金融市場:貨幣政策不僅受實體經濟運行所影響而且受金融市場運作所影響;貨幣政策不僅必須以實體經濟主要指標為目標而且必須顧及金融市場穩定。這一切對於貨幣政策的新認識,即使在美國也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的事情。
在中國內地,中央銀行的專題研究小組能夠以實證來揭示這一新現象,反映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度和經濟發展的程度都已開始追隨世界先進經濟體。
接下來要關心的是,中國當局如何回應上述兩則信息?是不斷推出利好股市的政策措施包括放寬商業銀行資金流入股市?是擴大貨幣供應的數量以同時滿足股市增長和實體經濟增長的貨幣需求?筆者最近在本報就中國當局的穩健貨幣政策接連發表三篇短文予以評析,力主現時中國央行應放鬆貨幣供應。在閱讀了這兩則信息後,筆者更堅定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