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以「鬥平非香港經濟出路」為題的文章,略略跟大家分享有關引進民企來港上市對香港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香港是否並沒有其他出路呢?坦白說,若問現時哪一個行業有足夠能力帶香港走出谷底,暫時很難斷言下定論,但有一點我較為肯定的,我們不能忽視中小型企業的力量。雖然特區政府崇尚自由貿易經濟,但某程度上,扶持中小企實有助改善香港的經濟環境。
綜觀美國雖然面臨雙底衰退的危機,但暫時仍有籌碼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火車頭,究其原因,這與美國本身的經濟模式有關。美國一直予人是一個創意無限的國家,只要有一些創新而有可行的理念,很快便會在商業世界裏出現,當日的科網或生化藥業,都是在這個情況下誕生,而絕大部份都是由中小型企業慢慢做起的。
中小企最大的特色就是靈活多變,若果市場真的有空間發展,自然會吸引經營者進入市場,從而形成百家爭鳴之局,這不但對經濟帶來活力,在就業方面,亦能為市場提供不少職位。當然,我不是鼓勵一窩蜂去搞中小企,因為美國在中小企發展蓬勃的背後,整體經濟還需要傳統的大型企業去支撐,所以,即使當日科網爆破後,美國的傳統企業雖受經濟不景氣所打擊,但仍然能夠屹立至今,成為支持美國經濟的重要基石。
當然,香港經濟體系跟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若能夠適當扶持中小企,相信可暫時紓緩失業率問題。現時香港大約有30多萬中小企,若政府能多加支持這些公司,例如稅務優惠、資助開辦新職位等,假若一半公司能夠受惠,最低限度也創造了15萬個新職位,失業率自然可以改善。另外,從投資角度而言,近日大市在缺乏方向的情況下,不少資金已慢慢流向一些有穩定盈利的中小型工業股上,這說明不少外國資金都看好這些公司的前景,若果這些公司能夠進一步得到政府支持,相信可帶動香港經濟復甦。
港股在上周五預先進行調整,故昨日未受上周五美國跌市所影響,不過由於交投非常淡靜,反映出市場的觀望態度極濃,由於美股預計在9000點水平阻力甚大,預料港股向上空間有限,加上本周期指結算,投資者暫不敢貿然入市。另外,美國本周有不少數據公布,預計都不會有太驚喜表現,既然暫未摸清方向,投資者倒不如暫時忍手觀望。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