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分配:經濟若蓬勃富者愈富難避免

財富分配:經濟若蓬勃富者愈富難避免

美國文化基本上奉行平均主義,不少美國國民對於貧富之間的鴻溝大感不悅。那些上市公司的行政總裁動輒拿取數以億元的酬金,更令股民感到不是味兒。

從經濟的角度看,收入不均的確是可慮的問題,尤其是在1973至1993的20年,其間美國經濟增長疲弱,陷入貧窮線的家庭又持續上升,扭轉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經濟增長強勁而脫離貧窮線的家庭又多的趨勢。「貧富懸殊」更不時被提出來討論,成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不過,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貧富懸殊」與「收入不均」是否一定是社會之惡?自從1993年至今,由於新經濟的崛起,打工一族的收入差距愈來愈大,尤其經理級和專業人士的年入遠遠超越藍領和服務業工人,美國前1/5收入最高的家庭,估計共拿走了超過一半的薪資。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家庭因經濟強勁增長而受惠,成功脫離了貧窮線。

經濟繁榮有助脫貧
根據美國統計署的官方數字,在1993年至2000年期間,貧窮家庭比率由13.6%下降至只有9.6%的紀錄低位。可見只要經濟維持繁榮,縱使收入差距拉闊,對低下階層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低收入家庭的實質工資亦會水漲船高,譬如藍領工人的實質工資在前年便增加了2.4%,而從事服務行業的工人薪金增幅更大。
也許,貧富懸殊的鴻溝擴大,與貧窮家庭數量減少,是在新經濟下可以並存的現象。原因很簡單,科技發展迅速,已大大改善了低下階層的生活質素,讓他們在有限的薪資升幅下,生活也較前為佳。
實際上,愈來愈多人可以接受較高等的教育,是導致貧窮家庭數目減少、但收入距離擴大的主要誘因。同是大學畢業生,假若際遇不同,薪金便可以差天共地。另一方面,大量新移民湧入,他們的教育水平参差,亦促使美國家庭收入益加懸殊。

學歷低打工難出頭
過去10年,年齡介乎25至29歲的美國年輕人,擁有大學學位的比率已由25%上升至29%。他們普遍明白到,要有較豐厚的收入,先決條件是擁有較高的學歷。以政府的統計數字為基礎,高中畢業的低收入人士,被列為墮入貧窮線的有9.2%,同樣墮入貧窮家庭網的大學生卻只有3.2%,可見「知識便是財富」仍然是不變的真理。
令人驚訝的是,教育梯子爬得愈高,收入不均的現象便愈加明顯。同樣是大學畢業生,工資的分布範圍遠大於同樣只是高中畢業的一群,相信最大的原因是高中畢業生一般在打工時會有收入上限,如年入10萬美元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只有1%,比率遠低於大學畢業生的13%。不過,年入少於25000美元的大學生同樣有13%,數字足以說明,學歷愈高,收入差距愈見懸殊。
移民人士當中,無論教育程度或收入皆見極大差別。由於成功移民美國的人士大多經過移民局的篩選,擁有大學學位的比率平均高於美國本土人士,但亦有約30%是因家庭團聚或其他原因而取得美籍身份,他們甚至高中也未曾畢業。這些人大部份皆生活在赤貧線以下,加深了貧富之間的鴻溝。

新移民增貧富鴻溝
不得不承認的是,貧富鴻溝加深,對社會並非好事,起碼美國政府便要投放更多資源為貧窮家庭提供起碼的醫療及教育設施。只是,考慮過只會在經濟強勁增長時才會有富者愈富現象,以及脫貧家庭的數目亦會因而增加此兩項優點後,收入不均此項代價,似乎仍是值得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