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按揭公司負責 照顧中小企<br>商會促政府搞工業貸款

由按揭公司負責 照顧中小企
商會促政府搞工業貸款

【本報訊】由31個商會組成的「振興香港本土工貿經濟運動」昨日向工商及科技局提交建議書,當中最具新意的,是希望港府成立工商業特種貸款機構或銀行,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提供長期(5至7年)的低息企業設備貸款,並擴大按揭證券公司的職能以提供工業貸款。政府對建議暫未有立場。學者及銀行界則認為,這些新建議原則上可行,但目前並非實施的好時機。

一批商會代表昨午與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會面,提出一系列建議,認為若政府實施若干措施,就可吸引企業將生產線搬回香港,促進就業。不過,部份建議早已提及,包括稅務寬免、免地租或吸引專才來港等,學者普遍認為收效未必很大。事實上,商會本身的調查顯示,即使提供優惠,僅有六成受訪者願意回港增聘3至10名職員,其餘13%則願增聘10至20名員工,只有14%願增聘50名員工以上。

聘員工顧慮多
不過,建議內較具新意的,是設立工商業特種貸款機構或銀行,或擴大按揭公司職能,以協助中小企融資。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麥萃才認為,提供設備貸款及將年期攤長至5到7年都是可行的,問題是哪些設備才應獲得借貸,例如紡織和印刷機器因二手有價,故容易取得銀行信貸,但半導體行業的高科技設備在2至3年會被淘汰,故很難受惠。
對於擴大按揭公司職能,將工業貸款證券化,麥萃才認為這做法外國甚普遍,但問題是銀行現在「水浸」,而非「缺水」。麥萃才續稱,兩個建議基本上可行,但當局必須顯示這並非只是一個扶助中小企的新「名目」。

金管局發言人並不願對振興本土工貿經濟運動的建議作出評論。不過,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8月15日所發表的《觀點》文章中曾指出,金管局最近在國際論壇上建議推出提升信用的安排,這些安排主要是利用證券化及信貸保證的方式,為部份規模較小的發債體所發行的債券,甚或是他們創造收入的資產加以集合,然後再進行證券化。這與商會的建議有相近之處。
按揭證券公司高級副總裁(營運)霍子俊表示,工業貸款證券化的提議基本上可行,但大部份按揭證券公司均專注按揭證券化業務,很少染指其他證券化業務。他又指出,國際投資者對本港工業貸款的認識不及按揭,加上缺乏數據,貸款的風險相對較高,因此估計短期內很難成事。

聲稱並非施壓
道亨銀行企業銀行總監林劉淑英指出,擴大按揭證券公司的職能至工業貸款證券化的建議,值得業界研究,當中包括可探討透過再保公司,提升工業貸款信貸評級(CreditEnhancement),但當中要克服不少技術問題,包括投資者是否願意購入工業貸款證券、市場對工業貸款的認識程度及是否存在可預期的收入,以及這些證券是否存在可再售的價值。林劉淑英認為,中小企所面對的融資問題癥結,有時候是因中小企並不明白貸款目的。
「振興香港本土工貿經濟運動」是由香港電器製造業協會聯同本港31個商會,於今年2月聯手成立,目的是研究如何增加香港工貿經濟活動、吸引及保留高增值企業在港發展。商會強調,此運動的主旨是集思廣益提供意見,而非向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