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風波衝擊問責制

仙股風波衝擊問責制

新力量網絡理事 楊區麗潔

早前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裏,馬時亨局長一句「無暇看辦公室堆積如山的文件」,引起公眾嘩然。儘管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委任的調查委員會仍在調查事件,就此階段,我們已經可吸取不少教訓。
教訓一:主要官員問責制已漸漸進入「弄假成真」狀態。問責制原意是讓特首建立向他效忠負責的團隊,取回主導權。引入真正面向市民的政治問責,根本不是本意。但是「問責」口號一出,對特區管治愈發不滿的市民提高了期望,問責制出台不足一個月,來自公眾、傳媒、在野政黨的矛頭通通指向問責官員,正是考驗特區政府對問責是否具誠意。
教訓二:政府急就章推行問責制,考慮不周,對「問責」概念含糊其詞,對問責標準、行為規範和機制等各項重要問題,政府內部和社會都沒有充份的思考和辯論。若政府不加快完善問責機制,潛伏危險是:日後大小事情發生,都會有人提出要問責官員下台。
教訓三:公關學上,誠實是處理危機的第一條。鄺其志先生的表現就是正面例子,他身為港交所行政總裁,親自向外界介紹除牌機制諮詢文件,他須為事件負責,無可置疑。在立法會上,鄺是唯一正式道歉的當事人,並公開整個諮詢文件草擬的過程和來龍去脈,讓議員和公眾自己判斷。而馬局長則處處為己辯護,說話前後矛盾。

處理不善影響威信
教訓四:香港社會不但需要一隊具有團隊精神的問責高官,問責官員也必須盡快與公務員和其他夥伴機構建立團隊精神,否則特區政府將會變成多個政治山頭。新班子開幕不足一月,先是田北俊議員批評問責官員發表意見不諮詢行政會議。仙股股災後,梁錦松司長第一時間在公眾面前責備港交所,表示要有人負責。不論梁的動機是善是惡,這種事件一發生便公然把矛頭指向夥伴的做法,在政府罕見,也令公務員沮喪。
教訓五:無論問責高官上任還是管理人進入新崗位,他便有責任承擔該崗位一切後果,首要任務是要盡快與員工建立團隊精神,向員工了解各項工作背景。馬局長上任不足一個月,對工作掌握不足,判斷有誤,可以理解。然而,他上任後立即改變了港交所有關上市委員會和交易時間的建議,更率領財經監管三層架構負責人舉行記者會,推出諮詢文件。立法會上,馬局長卻說:事後才由同事告知諮詢文件摘要一直放在他案頭,他沒有閱讀。反映局長沒有與局內公務員建立工作關係。
相信仙股事件最終不會導致主要官員下台。事實上問責官員應否為此事負上人頭落地代價,也值得深究。若一眾財經官員要為此事件請辭,必影響市場。但客觀形勢是:若政府對這次事件的善後處理,不能令市民消消氣,政府管治威信將更低落,今後民間對問責的期望,將以合理甚至不合理方式,不斷衝擊特區政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