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語:港交所不了解市場需要

投資新語:港交所不了解市場需要

相信近幾個星期,不少港交所(388)的長期捧場客,受到接連打擊而失去信心,首先是港交所公布上半年盈利下跌達21%,主要反映過去半年港股成交額持續低企,以及新公司上市數目明顯減少,令其收入大幅下降。其二是另一家創業板公司豐裕興業(8029),公布會轉型為專門為國內民營企業提供場外交易服務的交易平台,雖然大多數市場人士相信場外交易平台在本港仍難成為主流,不過由於該交易平台與港交所直接競爭,相信或多或少會令港交所的生存空間稍為削弱。
記得港交所上市時,大多數投資者都充滿憧憬,認為商營化後的港交所由以服務會員為本,轉為以盈利為營運目標,可以為股東帶來更大盈利空間,亦會致力於改善投資市場,一方面令投資者賺取更大利潤,亦令到從業員有更大的生存空間,當時港交所股價表現一時無兩,成為基金及散戶的寵兒。

令市場發展出現障礙
不過,兩年以來,港交所不但未能達到改善投資環境的目標,相反更為市場發展設下不少障礙,包括月前提出的細價股除牌建議,以及在市場未有足夠教育水平及配套下,花費大量資源推出「過份高檔」的投資產品,由於市場未有足夠客源支持,失卻推出的意義,顯示港交所並不了解市場的需要。
以最近推出的股票掛鈎票據(ELI)為例,筆者曾經聽過不少案例,客戶以為在低價可以買入滙豐控股(005)的ELI,當滙豐正股價格上升時,便可以從中賺取正股與票據股價的差價,殊不知當滙豐正股升高於行使價後,所有正股的上升空間便與投資者無緣,筆者的朋友中亦有人為了要賺取滙豐正股與ELI的差價,以較低的價格沽出正股,再把所得的資金換馬至當時較正股價格為低的1082,但當正股價格由低位回升下,該票據之價格仍然在低位徘徊。試問買了這類產品的投資者成了「白老鼠」後,現時又可以怎樣做呢?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