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事件爆發後,迅速釀成二三線股災,在萬千股民指摘下,財經高官不得不出來交代一番,但可惜交代不成,卻換來互相推卸責任,上演了一幕「卸膊」遊戲。其實,有時為了政治需要,「卸膊」遊戲是不得不演下去的,以美國為例,在經濟加速放緩的下半年,人們開始擔心衰退,在美國,民生好壞是決定哪個政黨當選的關鍵要素,眼見11月中期選舉很快便到,共和民主兩黨近來已開始發動各種宣傳伎倆,務求把經濟的各種問題,都往對方推,自己盡量「卸膊」了事。近期《新聞周刊》對此有精采的描述。
首先,喬治布殊總統上任後的所作所為,被指為破壞了美國人對經濟的信心,他的減稅方案把美國的大量預算盈餘變為赤字;共和黨又被指為與商界巨頭關係太密切,所以對近來商界犯罪有放縱之嫌。
事實上,布殊的減稅方案正好實施在經濟放緩之時(2001年),此舉除了可能令美國避免衰退外,還因此保存了80萬個職位。再者,在經濟面臨衰退的當兒,全世界政府都會毫不猶豫的實行預算赤字來拯救經濟,所以布殊減稅是對的。
再看近期眾多商業犯罪事件,特別是Enron和WorldCom最為哄動,但這些違法亂紀的事是發生在2001年之前,即是前任總統克林頓任內,明顯不是布殊的縱容,把這些事算在他帳上是不公平的。
既然這樣,就把經濟的諸多問題推到克林頓身上好了。首先,時間方面脗合,因為美股在2000年3月已見頂回落;根據修訂的經濟數字看,美國經濟在2001年首9個月已開始轉壞,那時布殊政府剛接任,而且在任前,布殊和他的副總統已不斷警告,經濟已開始步入衰退,事後證明他們是對的。而且克林頓任內又經常吹噓那時流行的新經濟概念,說成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又一次經濟革命,所以共和黨人認為他應負經濟下調之責。
但「吹牛」儘管「吹牛」,事實上,我們也不應該把現今的經濟問題推在克林頓身上。道理很明顯,如果要他負經濟回落的責任,便首先要認定是他把經濟吹至過份膨脹,即是我們說的把吹脹的氣球交下去。事實上,在克林頓執政的8年裏,經濟增長動力來自兩大支柱,其一是持續低通脹,其二是企業大量投資於科研和生產設施。這兩個功勞應歸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與克林頓的施政內容無關。
雖然,有人仍然怪他出口術過多而令經濟膨脹,但那個年代,出口術的何只他一人,那些著名經濟專家、傳媒、學者不也是跟風唱好所謂「新經濟」奇迹嗎?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周期性的盛衰循環,是每個人參與的結果。當經濟轉好時,人人都拼命投資和消費,經濟愈好,錢投得愈多,回報愈大,在經濟火紅的年代,任誰都不願抽身離去。但當經濟盛極必衰,人人受損,於是互相指摘之聲四起,好像除了自己外,人人都應負責。久而久之,由官府到民間,形成「卸膊」之風,看來要把事情弄好,首要之舉就是人人認清自己責任,停止「卸膊」。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