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輕一代經常被批評為嬌生慣養,最近卻有一班香港青年選擇遠赴廣東省北部連南縣最貧困的山區,幫助當地居民建設社區。在山區十六日,不但要每天勞動十個小時,兩餐只捱麥皮、麵包,還要忍受多日沒水洗澡、在荒野被蚊叮蟲咬,以及用「哥士的」清洗穢迹斑斑廁坑的生活。獲益的,不但是連南貧困社區,還有這班香港城市青年磨練了堅強的意志。 北上雜誌組
香港國際雷利計劃本月較早時安排了三十二名十八至二十多歲的香港青年,與來自清遠市華清學院的二十三名內地學生一起,參與為期十六天的生活體驗計劃,為連南縣瑤族人修葺位於山頂上的油嶺小學和在山區遠足考察。
對香港青年來說,在連南生活最大挑戰是克服衞生問題。被徵用作營地的新村小學,位於油嶺山腳,設備簡陋,缺水缺電,蓄水池內的水量不足應付五十多人一天的生活需要,學員要三、四天才洗一次澡。
全身被蚊狂螯過百處的香港大學理學院三年級生趙潔雯坦言,經過這次鍛煉後,已不怕「邋遢」。相比之下,洗糞坑的經驗才最難忘。
新村小學有一座磚搭廁所,因堆滿穢物,根本不能使用,負責營地清潔的值日學員被指派「大清洗」,有人不知從哪兒弄來一些「哥士的」,倒進糞坑兩邊,以圖沖蝕黏着的糞便,卻產生強烈化學作用,一陣陣惡臭,令在場者嘔吐大作。之後,他們還要用木棍、樹枝將殘留在坑邊的穢物挖走,有女學員受不住,哭了起來。
港大三年級學生廖春怡,把這次生活體驗視為一次意志力的突破,訓練自己忍受惡臭解決大小二便問題,是第一門功課。修葺油嶺小學校舍的工作則猶如做苦工:每朝八時出發,徒步一小時上山,工作至黃昏六時,又花一小時下山回營地。「最初很辛苦,腳底生滿水泡,全靠一班組員齊心,路上有說有笑、互相支持。」經這次熬煉,廖春怡自言深明做人堅忍的真諦。
在整整十六天裏,眾人早午兩餐只吃麥皮、麵包和餅乾,晚餐則由當天的值日學員負責,從營地步行一小時出縣城菜市場買餸,回來後以柴枝起火煮食。
因值日煮飯時,不慎被熱水燙傷腳的游思敏,被安排提早離營返港。她直言感到很失望,但卻學習到如何克服自己不開心的情緒,利用留營養傷期間,教當地小朋友學英語,彼此建立深厚友誼,令她感到此行沒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