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第一步

醫療改革第一步

香港醫療論壇 林順潮

近日,醫療界屢屢成為傳媒焦點,先有大學在得不到足夠資源下,被迫放棄一肝臟移植手術,備受傳媒攻擊。另方面,新界東聯網七間醫院推行「病人自費購買貴藥」計劃,亦招來不少非議。發生這些事的原因,就是公營醫療資源嚴重不足,負荷不來所致。
醫管局面臨財赤,眾所周知,而員工工作量不勝負荷,亦是不爭事實,但政府在龐大財赤下,早已為公營醫療開支封了頂。可是因經濟不景,令市民愈加依賴廉價的公營醫療服務,醫管局的就診人數在上年度因此上升百分之六。加上醫管局今年內要陸續接收所有前衞生署的普通科門診診所,並要為此增加人手及資源,以便將其轉變為家庭醫學專科培訓中心,卻沒有額外的政府資源。同樣,醫管局亦要在沒有額外資源下,開辦中醫診所。凡此種種,皆大大加劇了醫管局的財政壓力,公營醫療資源亦自然被嚴重攤薄了。在此情況下,出現「棄肝」事件,實不足為奇,筆者相信,假若醫療改革得不到啟動,則類似事故必然陸續出現,醫療素質倒退,亦只會是遲或早的事。
在這背景下,醫管局推行「病人自費購買貴藥」計劃,可以說是預期之內。筆者認為,在不影響醫療素質的情況下,用者自付,又可多給病人選擇權,本意並無不妥。

提高公營醫療收費
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已經說了不少日子,實在不必再爭辯,而價格差距太大,一向是最重要的成因,於經濟不景時自然尤甚,任由此延伸下去,醫管局的輪候期必然會拉長至危及病人健康的地步,而高新科技投資亦將無以為繼。故此,醫療融資改革實是急不容緩,但自哈佛報告至今,都只在原地踏步。問題是,香港政治氣候每多民粹主義當道,要尋求社會共識,真是談何容易,醫療改革議題最終不過是落得吵鬧收場。
筆者相信,要改變病人求醫取態,必須提高公營醫療收費,以拉近公私營價格差異。只有醫管局盡快落實增加收費,才可以解決燃眉之急,是次提議的自費購藥,其實可視之為破「改革之冰」的一大步,亦是引入藥物收費的試金石。至於急症室收費等,本就蓄勢以待,時機成熟即可推行,而其他醫療收費,亦將重新檢討。故此,這個新收費計劃具重大意義,其成功與否亦將會是影響深遠的。
增加醫療收費,除可影響病人求醫取態外,亦可以為醫管局增加收入,醫管局應抓緊機會,向政府爭取保留全部或部份收費所得,更可以用額外資源增聘前線員工,一來可以給予所有醫科畢業生受訓機會,二來可以解決不勝負荷的工作量,三來可以投放更多資源於醫療高新科技研究之上。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大政革,往往由一小小的起步所促成的。